互联网营销的信息碎片也好、渠道碎片也好、内容为王也好,都是浮在表面的现象,而更加底层的逻辑是:消费者参与进来了, “群众发动起来了”。
所以你必须要有话题,没话题群众是没法参与的。
所以你的品牌要更像人,因为人们更喜欢谈论人而不是事情,更不是相对冰冷的产品。
所以你要说人话,不能太高端脱了大众,否则群众没法一起愉快的玩耍。
这跟传统的灌输式营销、从企业到市场的单向式营销,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说互联网不止是带来一个或者一系列的营销工具,当然也没有改变营销的本质,它改变的是营销的一个底层逻辑,把很多的营销大前提改变了。
我们一直在畅想未来的C2B,希望我们以后得到的产品和服务是能够完全从消费者出发的,这种状况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现,现在还无法预测。
但品牌的C2B却在眼下实实在在的发生,是真真正正到来了,然而更多人却浑然不知。
品牌塑造过去是企业的事情,顶多再花钱买些媒体,做做广告和公关,而现在的品牌塑造需要的是企业、KOL、吃瓜群众三方合力,共唱一场戏,如果把传统的媒体和销售商再算上,就是五方合作,前三个是主角,后两个是配角。
行为学大师米尔格拉姆提出了伟大的“六度分隔理论”,简单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认识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同理,任何一个营销信息,从你传递给地球上任何人,其中的环节也不会超过六个。
演员就是这些演员,逻辑就是这样的逻辑,听起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现实却是很残酷的。
老苗之前讲过,互联网内容的传播链分为:启推、裂变、扩散、热搜四个阶段,而实际上,绝大部分互联网的营销内容都到达不了裂变阶段,启推过后就无疾而终了。
我们去看《引爆点》、去看《疯传》这样的著名畅销书,我们知道了关键人物法则、知道了环境法则、知道了社交币,但对我们自己的营销好像并没有太大帮助。
头些年,“深度分销”为大量的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何能够让企业做好“深度分销”呢?讲“深度分销”的重要性和意义?讲深度分销的营销逻辑?这些都有用,但好像也效果不明显。
这个世界上,只有动作才能产生结果,所以想要得到更好的结果,需要强化的和刻意练习的是动作,而不是理念和方法。
本章小结
1)渠道为王时代的根本特征是:1、有效的信息渠道相对有限,顶级的信息渠道如央视更是稀缺;2、信息渠道是单向的,对待营销信息,多数消费者只有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很难进行反馈;3、购买行为商圈化,大部分消费行为发生在固定商圈之内,其进入其它商圈进行消费的成本较高,这使得终端话语权变得无限大。
2)内容为王时代的根本特征是:1、信息泛滥,产品众多,注意力是最为稀缺的资源;2、如果你有好的内容,各种大大小小的渠道都会依附到你的身边,形成富集效应;3、不同内容偏好形成不同社群,这是社群经济和粉丝营销的基础;4、面对产品和品牌信息,消费者具有畅通的反馈和与其它用户交流的渠道。
3)传统营销是“渠道为王”时代下的灌输式营销,互联网的营销是“内容为王”时代下的互动式营销。
4)互联网内容营销的六要素:品牌人格化、行为立场化、谈资对手化、建立统一战线、设置强大驱动力、传播原创观点。
5)品牌形象人格化,要注意两件事:1,打造不完美;2,贴标签——形象标签、行为标签、态度标签、能力标签、性格标签。
6)立场营销三定律:1,学会正确灌鸡汤;2,要会“救驾护驾”;3,打造粉丝梦。
7)争夺互联网话语权的五个要点:大众传播你不能讲道理,而是做情绪;如果你一定要讲道理,可以建立小的社群;除非你是官媒,你一定要站到大众的立场;你可以是吐槽,但一定要正能量,至少不能全是负能量;切忌讨好所有人,你一定要有敌人,最好跟敌人能撕起来。
8)有驱动力的互联网传播内容都满足了这四个要点:1,满足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2,满足阅读者检视需求;3,要让阅读者看到良好的自己,4,可以调动阅读者的情绪和本能。
9)这是一个看新闻也要发弹幕的时代,这是个营销=传播的时代,用户强烈要求参与到传播中去,对于无法参与的内容他们一概无感。
10)科学“树敌”注意事项:首先,正确的树敌法则是寻找理念不一致的人和事物;第二,不要轻易树敌,但一定要挑大个的;第三,“全方位无死角式”,是成功的重要保障;第四个技巧是,开撕的战场选择,一定要在理念层面,显得比较高端,而且更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