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对2015年度饮料用罐量的统计,六个核桃2015年用罐量为46亿罐,居国内罐装饮料之首,这意味着六个核桃实际已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
从销量看,2015年六个核桃销售额超过100亿元,2008年养元企业正式启动六个核桃品类战略时,销售额只有3亿元,其销售额在7年时间增长了30多倍,年复合增长率65%以上。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仅凭一只240毫升的罐装核桃乳产品,六个核桃卖到了全国,不仅让核桃乳成为全国畅销饮料,还推动了植物蛋白饮料从中国饮料品类格局中的边缘走向了主流。
近十年来,中国饮料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六个核桃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成了“巨人”,为此,被称为除王老吉之外中国饮料行业的又一个传奇。
然而,和全球所有在商业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品牌一样,六个核桃的成功也不是蒙天垂厚和毫无缘由的,传奇的背后自有其成功的内在因素。
作为六个核桃长期的营销战略咨询合作伙伴,我们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六个核桃缔造传奇的历程。同时,浸淫中国快消品营销咨询15载,对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深度研究及咨询实践,我们在对行业各品牌的营销观照中,印证了以六个核桃为代表的成功营销原则及规律,即万法归一,营销的源点及终极在于打造产品,打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良性的价值流动链,这个就是实现从产品到商品再到畅销用品的过程。
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往往都具有常识性,但因为常识的简朴、平常及恒定性,在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的环境中,容易使人舍本逐末地追求浮于表面的繁复与花哨,而忽视本质层面的常识。
就营销而言,做好产品、满足需求似乎是老生常谈的常识,企业和营销人员也常常把产品挂在嘴边,甚至贴在墙上,但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产品是不是挂在了企业的心上,即企业是否真正在用心打造产品。
当下已迈入了互联网时代,这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也在改变传统的商业游戏,比如,出现了电商新渠道、微商、020等新商业模式、即时即景的互动、开放的新传播方式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似乎对传统的商业规则进行了彻底解构,在追逐乱花迷人眼的新奇玩法时,很容易掩盖营销的本质。不忘初心,回归产品,在浮躁的当下尤其需要清醒。
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创新,只要有商业行为存在,其价值交换的本质永远不会变,而作为商业行为的营销活动,产品就是价值的载体,贯穿在各个营销环节中。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各种纷繁复杂的营销问题,实质上都源于产品。
如何打造具有价值驱动性的产品,从生产线上流通到货架上,成为商品,最终又从货架上流通到消费者手中,成为习惯性用品和畅销品,是我们十多年来从事快消品营销咨询工作中一直在思考及研究的问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六个核桃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完稿于2013年六个核桃实现60亿元销售额之际,展示了六个核桃营销战略历程的关键要点,并以此示例,提出了营销的阶段论、需求论及卡位论。
而下篇《像六个核桃一样把产品打造为畅销品》,用6大要义、36条产品简明法则,对如何打造畅销产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浅出的总结和归纳,这是对上篇提出的阶段论、需求论及卡位论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对我们近20年实践工作中研究结果的梳理及总结。
此书既非试图创造出一个营销新理论,也非为博取眼球的标新立异之说,只是厘清和还原了营销常识,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逻辑框架,希望能给那些脚踏实地做营销的实业家带来启发,看清本质、相信常识、尊重规律,像六个核桃一样把产品卖成畅销品。
与六个核桃长达9年的合作中,参与和见证它从弱小到强大、从跟随到引领、从地方到全国的发展历程,并获得养元永久荣誉员工称号,是我们作为这个传奇品牌的营销咨询顾问的荣幸与财富,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佳范本,也是我们研究实践的成果。
在养元企业内部的品牌展示中,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六个核桃的发展历程,还能强烈地感受到从创立到现在的十多年中,六个核桃对核桃乳这个产品的专注精研,诚如养元的营销舵手范召林总裁所秉承的“用匠人精神打造产品”的理念,这正是营销的不二法门。
此书的完成,除了要感谢六个核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最佳实践例证外,还要感谢我的内子、事业伙伴范萍女士,她是我20年来从事营销及品牌类相关工作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接到博瑞森张本心老师的书约已是两年有余,一直惴惴不安,不敢下笔,恐力所不逮,多有谬论,在本心老师和编辑马优老师的鼓励之下,和内子范萍女士才小心翼翼地对过往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写成了这本小书,不惴简陋,深恐贻笑方家,在此,欢迎广大读者、同行不吝斧正!
再次感谢养元姚奎章董事长、范召林总裁、尚扬同仁及一切帮助过我们的师长、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