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买卖双方实力极不对等的并购交易非常普遍。在上市公众公司作为买方的情形中,其从一上市就有拿到牌照的财务顾问为其出谋划策;大的集团公司或投资机构作为买方也同样如此,其实力和财力足以支撑它们聘请顶尖的中介顾问团队。而对中小型企业作为被卖方而言,其创始人或管理层在可能一生只一次的并购交易中,却只能边交易边学习,遑论对交易节奏的把控。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被动作战局面?《并购战术指南》一书将会给出详细应对战术。作者马克·A.菲利普先生拥有长达26年的投资银行工作经验,负责或参与过360笔并购交易,在其中330笔中担任的是卖方的财务顾问。作者也正是看到了中小型企业在并购交易中所处的被动境地,因此基于其丰富的并购交易经验,总结而成了这本极具街头智慧的卖方战术指南。
本书从卖方的角度,一开始就告诫那些着手启动被并购的中小型企业主,应该要足够重视其启动被并购交易的动机。有别于其他关于并购的商学院教科书或专门论述估值的著作,本书对并购交易实现规模经济、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等协同效应避而不谈。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于退休或疾病而急于变现的目的,还是由于竞争地位下滑或者财务投资者急于退出,抑或是希望与合作伙伴“友好分手”,中小型企业主必须从一开始就诚实地正视这些动机,而非向买方隐瞒。因为买方是基于卖方的出售动机而制订并购的战略,一旦其发现卖方的动机不真实,并购交易继续推进的基础便灰飞烟灭。
并购交易一旦启动或继续推进,买方和卖方就会围绕标的企业究竟值多少钱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尽职调查、评估及谈判。毫无疑问,买方心里盘算的是如何用最小代价取得标的所有权,而卖方则会希望交易估值越高越好。但这两者之间往往会存在预期的差异,所以很多论述并购估值的书籍都给大家介绍非常丰富和精确的并购交易估值模型和方法,帮助并购买卖双方在交易价格上达成一致。但由于本书主要是给中小企业主作为卖方的锦囊,因此本书作者摒弃了一写估值就讨论各种数学公式及会计算法的老套路,转而用其亲身经历的并购交易实例告诉卖方,如何使用技巧提升并购交易的价值。
一般情况下,在并购交易的整个进程中,大家通常会就特定并购标的的估值进行来回谈判,这固然值得尊敬。但卖方为什么不可以说服买方购买其本来不想要的相关资产,从而提高整体交易的价格呢?在作者看来,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关键就在于战术性地说服买方,想要得到其原本想要的标的资产,买方就必须接受额外的资产,而且这些额外资产买方届时也可以高价转让。
一加一的价值可能大于二,当然一分为二的价值也可能大于原来的整体。本书作者用非常精彩的案例证实,在并购交易中可以将并购标的的资产拆分成两个不同的子公司,然后再分别卖出,其可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虽然这有赖于原来的资产是可拆分并可独立运营的,但是作者通过对亲身案例的总结,针对卖方并购交易价值最大化的期望,为读者展现了独具一格且实用的思维方式,不得不说这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如果您认为本书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仅此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作者在本书中精心总结了其投资银行家生涯中相当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可以解除正为并购交易而苦恼的中小型企业主的燃眉之急,体现了作者的经验理性。但是,作者同时也能在论及并购交易的关键之处时,充分展现工具理性的魅力。比如,在谈到并购交易的对价时,他极为强调美国税法典第338条对免税并购交易的规定及其适用,该法条能为并购交易的卖方合法合理地节省大量税务成本。
商场如战场,而并购领域则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同样讲究的是出奇制胜。因此,无论是对于正在或希望走并购交易之路的中小企业家,还是其管理层,本书作为兼具经验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并购战术指南,可与《孙子兵法》一起放置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