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死一如的本质

说到这里,我再补充一点。过去道教求长生不老,也讲修丹炼气转河车,这个怎么说呢?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前面说的“转山河大地归自己”。有些道人的修行也非常好,但往往在最后那一刻放不下,为什么呢?因为道教修炼的入手处,就是在自己的身体上做文章。你越是修自己这个身体,就越是对自己这身臭皮囊放不下啊!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上走了弯路,几十年炼这炼那,说白了,都是在自己的身体上,在这身臭皮囊上面打转转。你对自己的身体关注得太多,对这个寿命太执著,太过于在身体气脉上玩,就不容易放下这个根本执著。

我们看先秦时代的道家原典,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被称为“道教三经”,这里面就没有后来道教中的那些驱神役鬼、画符念咒、丹道气脉的东西。在《道德经》里,尤其是在《庄子》里面,根本看不见什么长生不老啊、九转还丹之类的说法,甚至在《养生主》这篇专门讲养生的文章里,庄子还写了一个“秦失吊老聃”的寓言。在这个寓言里,作为道家的鼻祖老子也跟我们一样,还是在生老病死之中,最后还是要死,死了以后还是有一大堆人给他治丧,哭得一塌糊涂。庄子写这个寓言的目的,并不是贬低老子,而是说明真正道家面对生死的态度,是“安时而处顺”,是认识“生死一如”的本质,而不是拼命延长这个臭皮囊的寿命。

为什么后来道教会转变成这种状态呢?就是因为修行下手的方向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现在的道教很衰落,我个人认为,根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以前也我跟冯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本土宗教,但现在的情况很不妙,跟不上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远远赶不上佛教的影响力。怎样才能让它重新兴盛起来呢?冯老师只是一句话:道教只有回到先秦道家的根本经典上面,回到《老》《庄》《列》上面,才会有希望。是啊!如果能够回到《道德经》、《南华经》这些经典上面,道教的振兴就有可能了。如果不想回到原典上去,反而学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也去搞个三洞道经,收罗了很多文化人一看就晓得是仿照佛教三藏而编辑出来的东西,那就成问题了。

其实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度众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经典。比如基督教,人家就是一部《圣经》,在全世界传得那么广、那么开,帮助了那么多的人。道教何必去和佛教拼什么经典呢?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之所以形成了洋洋洒洒、鸿篇巨制的经律论三藏,是和印度人的思辨习惯分不开的,印度人非常重视思辨,也重视学术体系的建立。而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不好这一口,何必这样硬往上靠呢?

这个事情扯远了,不好再多说了。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