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习的思路、方法与产出

对于培训师来说,学习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但是,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能,恐怕仍然有着持续改善的空间。所以,本节内容专门就相关的思路与方法,基于笔者的亲身实践和体认,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先说思路。

正如前面提到的建议一样,真正要对自身职业成长有切实帮助的学习,必须将“自主思考”注入整个的学习过程中。问题在于,无论是受制于精力,还是受制于情绪,并没有人能够时刻处于“能够”自主思考的状态之中。

曾国藩先生曾经有一个说法,叫“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作为学习的思路参考,颇有一番意趣。

南怀瑾先生对此有过一番解读:“亢阳激扬,刚也;卑幽忧昧,柔也。经主常,史主变。故刚日读经,理气养生也;柔日读史,生情造意也。有生有息,合乎天理,何乐而不为哉!”

他解释说:“刚就是阳,阳日谓之刚;阴日谓之柔......今天我们这个思想,看到什么事情,如社会呀、政治呀,对各方面都很不满意。当我们感到很不平的时候,赶快读读书。读读《易经》呀!“四书五经”呀!心气就平和起来了。柔日读史,当感觉很无聊、很沉闷、很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历史,启发我们奋斗的勇气。所以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是关于刚柔的道理。 ”

南怀瑾先生还有更为通俗的一个说法:“所谓刚、柔是指天气,阴雨天属柔日;炎阳晴天则属刚日。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情绪都有影响。阳日读经,人的情绪有时脾气大,壮志淩云,心里很刚强时,读书应该读古代经典,以调和自己的心性。‘柔日读史’,有时情绪低沉,精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说、历史,引起人的精神、兴趣。”

具体指的是,学习(重点指阅读)这件事情一定要与自己的精力、情绪状态结合起来,但与此同时,学习还要以“怎么更好地改善自己”为指向。

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其赠送给李泽厚先生的对联中,反其道而行之,叫“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意味也颇为深长。

南怀瑾先生说:“经主常,史主变。”意思是,经,是万物恒常之理,使人立场坚定,方向持正;而史呢,是过去的人实践成败的总记录,强调的是在特定的时世,出于种种目的进行的各种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知道要实现某种理想所要经历的艰难。从实用理性的角度,“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或许可以理解为:当志得意满、信心万丈时读读史书,思考一下具体的运作;当心灰意冷,觉得做一个苟活者也还不错时,读读经书,反思一下对眼前不完美的现实,是否要像蟑螂一样去适应。

无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还是“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两种说法表面上看,似乎矛盾、对立,但经由实践细细体味之后,才深得其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其迁移到学习的思路上来,笔者深以为然。

再说方法:

笔者参考前人的经验总结,结合自己的实践,大致有如下五点,与读者共享。

一是循序渐进与跳跃交错相结合。

所谓循序渐进,指的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侧重的是学习效果层面。因为学习绝非一日之功,一定需要假以时日,才有可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质”的变化和提升。

而跳跃交错指的是,学习内容的纵深程度和横向领域的广度。因为,从理论上说,一名培训师应该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框架性的知识储备,加上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与积累,应该可以依据自身改善和工作职责的需要,以解决问题为指向,跨越纵向次第层级和横向的不同领域,让所学的东西形成纵横交错的一张网,而不是单向、单一的一条线。

二是熟读精思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此一方法,对于培训师的学习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熟读精思自不必说,而不求甚解也颇有意思。晋·陶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致的意思是,不必执着或者拘泥于某一词一句,重要的是“会意”。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亦有此意。

就培训师的专业领域而言,不求甚解的好处在于,经由“会意”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比拾人牙慧显然更能彰显其“风格”和“意趣”。另外,对于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至少有“雁过留痕”之功效,从服务学员的角度,至少可以为学员提供另外的参考、借鉴之道。

三是自求自得与输出分享相结合。虽然笔者个人倾向于“学而为己”,即以提升和改善自己为学习之旨趣。但就培训师的职业职责角度,分享输出既是义务之一,更可以及时地反哺“自求自得”。因为经由分享,必定能够收到各种不同立场和视角的反馈,这对于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角度,从而进行精细的调整和改善,继而指导实践,自然大有裨益。

四是博而宽阔与约而专精相结合,指的是通过横向领域的广博为纵向领域的专精提供滋养,而纵向层次的精深又反过来促进横向的广博。

就此,笔者在十几年的职业经历中有最为真切的感触。

如果仅仅从理论知识架构看,《TTT》课程自有其相对确定的范畴。但是,当自己不断拓展横向领域的时候,就会欣然发现,几乎自己所涉的任何领域,无论文学艺术(至少在细腻的语言感觉上和培训手法的运用上颇有借鉴价值),还是哲学宗教(至少在培养理性思辨和敬畏之心上有着绵绵不绝的滋养),包括其他更广阔的领域,都为自己不断精深课程确定的内容本身有着极大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与此同时,随着自己对专业领域的逐步精深,又会反过来暴露自己在横向领域的浅薄和缺失。如此交互作用,自然生生不息……

五是知而践行与行而求知相结合。

所谓“知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人,但是,往往也只是让人“惊叹”一下而已,很难生出敬重之意。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是绝大部分人内心深处的评判标尺之一。

所以,就学习而言,尤其是培训师这一职业,如何将其所学转化成影响力,是实现其职业使命、更好完成其职业职责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就是,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同”。很显然,知而践行是必由之路。

反过来,行而求知的意思呢?指的是,我们有时候的某些行为和举动,或许是突发灵感,也许是情之所至,甚至仅仅因为本能而出现。如果仅仅止于此,即使有良好的客观效果,也很难形成可供未来应对类似场景的经验和方法,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行而求知,去了解、探索,去追问“为什么”,从而追溯到真正的行为“依据”,并形成有效的经验。

关于这一点,笔者毫不避讳对王阳明先生的尊崇。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念,实在可以作为培训师在职业道路上前行的一座灯塔。所以,有后人将他的心学学说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然,笔者深知,任何一名培训师只要能够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职业职责,学习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既然如此,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也必定有“完全属于自己一套独门心法”。以上条目若有“抛砖引玉”的一点点功效,足矣!

关于学习的种种,实在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即使如此,如何从“苦学”到“好学”到“会学”,至少是渐次递进的境界。

所以,养成习惯、统筹时间、系统思考、追索联想等,恐怕都缺一不可。

就培训师而言,笔者一直孜孜以求的境界是,“为人处世,言谈举止”,这也被笔者称之为学习的生产力产出。真正要持续改善这一产出效果,唯有“历事练心”。在此,再提两条建议:

一是自讨苦吃。指的是自己主动尝试一些并非当下工作任务范畴内的事情,从而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继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

二是耐心,足够的耐心。指的是任何学习以及学习可能带给自己的成长滋养,都有一个吸收、消化、实践、调整与改善的过程,需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所谓“静待花开”实为此中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