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物皆有其用

老子提出的“五善”,是非常高明的作为,即下文所说的“要妙”,也是引出后面的善人之善。善人的善在老子思想里,不是指善良,而是指美好、能力、擅长,所以我用“道行”解释善,善是指一种处置事情的能力及能达到的美好结果。《孙子》里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善,与老子所指的善,意思类同。

德篇第25章有“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宝也”,与本章“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句式相近,都是反映老子对于善人与不善人的态度:并不是以有我无你的二分态度对待所谓的“不善者”,而是认为不善者对于善者也具有价值,不善者,善者之资,才有最后说的应该对不善者的教训要充分珍惜。

这就类似说历史的价值:尽管有人认为“人类从历史里汲取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不会汲取任何历史教训”,但每个人、每个民族生存的现实却在昭示俾斯麦说的话的价值:只有愚蠢者是从自己的经验里吸取教训,聪明人善于从他人的教训里吸取经验。历史的教训、历史的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财富。

历史中的文明之光、任性光辉、智慧之光、美德之光,即“善人者,善人之师”;历史里的野蛮、毁灭、任性、愚昧、邪恶,即“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对于光明与阴暗,老子主张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对待,好的要当作宝贝,不好的要珍惜其反面教训,这样才不像那些自以为是的人那样,说是聪明其实大错特错,才是有道行的人的境界: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何止是“要妙”呢?圣人王还有“袭明”,即一贯的英明呢!什么叫袭明?既然善者、不善者都能有各自的价值,那么在圣人眼里,也就没有无用之人,无用之物。没有无用之人、无用之物,才能无弃人、无弃物,这就是达到了万物并生的最理想境界: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是对老子“无弃人、无弃物”的发挥,老庄在“何为有用”上观点基本一致,就是天下没有没用的人或物。这个观点不仅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相关联,与“满街皆圣人”也是同一个逻辑。

中国思想者并不像佛学一样强调“众生平等”,或基督教所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思想的特色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不平等,而是强调每个人(物)有每个人(物)的用处,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