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谢安执政与北府兵的重建

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谢安执政也有一个先天不足,这个先天不足,就是谢安缺少一支可靠军事力量的支持。大家必须明白,在东晋特殊的政治形势下,没有足够的、可靠的军事力量的支持,谢安既无法同长江上流的桓氏家族维持政治军事上的平衡,更无以应付来自北方前秦的军事压力。如所周知,此前支持护卫京师建康的武力,本来是依靠郗鉴(269—339,字道徽,高平金乡即今山东金乡人)的北府兵。但是,郗鉴死后,北府兵却因为桓温兼并郗愔(313—384,字方回,郗鉴长子、王羲之妻弟,郗读xī)而不复存在。所以,谢安执政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谢氏指挥调遣的武装力量。

为了组建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谢安以执政的身份,先是把桓冲从徐州(治京口,即今江苏镇江)调离,让他到上流荆州赴任,安排王蕴(329—384,字叔仁,晋阳太原即今山西太原人,晋孝武帝岳父,外戚兼名士)接替桓冲担任徐州刺史,出镇京口。同时,谢安又让朱序(?—393,字次伦,义阳平氏即今河南桐柏人)出任兖州刺史,出镇广陵(兖州治所,今江苏扬州)。在东晋南朝时期,京口、广陵始终是捍卫京师建康最重要的方镇,相当于建康的东大门和北大门,因此,凡专建康政柄者,都必须将此二藩牢牢控制。所以,综合各种情况分析,谢安将徐、兖二镇交给王蕴、朱序,只是权宜之计,他的终极目的是希望由谢氏子弟掌控京口、广陵这两个军事重镇。

太元二年(377)春,谢安利用前秦大兵压境之机,任命朱序为梁州刺史,进驻上游的襄阳(今湖北襄樊一带)。这样,兖州重镇就空缺出来,为此东晋朝廷举行大议,商讨选拔良将镇守广陵事宜。在此次朝廷大议中,谢安以执政的身份,力荐兄长谢弈之子谢玄(343—388,字幼度)出任兖州刺史。同年十月,谢玄到兖州上任,广陵重镇终于落入谢氏手中。太元四年(379)二月,前秦攻陷襄阳,俘梁州刺史朱序。五月,前秦遣兵南犯,攻盱眙(xū yí,今江苏盱眙东北)、围三阿(今江苏宝应),距广陵仅百里之遥。六月,谢玄领兵反击,连战皆捷,收复三阿、盱眙、君川(今江苏盱眙北)等地,取得“君川大捷”。于是谢安就利用“君川大捷”,名正言顺地让谢玄兼领王蕴所镇的徐州。至此,徐、兖二州也就在事实上合为一镇。

谢玄兼领徐、兖二州以后,就以广陵、京口为根据地,重新招募组建了北府兵。有了这支军队,又控制住京口、广陵重镇,谢安执政就有了坚强后盾。谢玄重组的这支北府兵,在随后的淝水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又成为后来解决桓玄问题的决定性武力。因为北府兵在此后的东晋军事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所以这里要稍微多说几句。

学界对北府兵的关注颇多,以田余庆先生的相关研究最富创见性,故这里我们按照田先生的意见,将北府兵的一些特点略为陈述一下。东晋不仅有北府兵,还有西府兵,在东晋几次重要军事行动中,西府与北府默契配合,从而取得多次军事征战的胜利。至于北府所以扬名后世,而西府为历史所忽视,主要是因为后来北府兵成为刘裕压平桓玄与创建刘宋的军事武力,而西府则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府兵的出现很早,最初是由郗鉴组建的,地点也是在京口,郗鉴曾用它来压服琅邪王氏,从而维持“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并直接促成京口重镇的形成。但是,到后来桓温专政,北府兵就在事实上被解散了。所以,谢玄于太元四年在京口、广陵组建北府兵,只是一次重建,并不是某些传统教科书上所说的“创建”。

谢玄为什么比较容易地就重组了北府兵?这是因为北府兵的组成有两个与众不同的重要特点:

一是北府兵的组成,主要是招募将领,这与后世常见的招募士兵不同;

二是应募的北府兵将领,自己本身就拥有兵众,只要授予他们军号或刺史、太守之类的名义,或者在兵员上稍作补充,就能够运用于战争。

另外,由于江淮之间、广陵京口附近又是当时流民的集中地,所以兵员的补充十分容易。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所以谢玄重组北府兵的时候,不过就是把以前那些原本就属于北府、后来分散于各地的江淮宿将和流民武装重新集合起来,再征发一些过淮的流民加以充实而已。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不少学者认为,东晋北府兵训练精良,并说这是淝水之战能够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事实上,史书上从来就没有谢玄训练北府兵的记载,另外,当时北府兵的兵员都是散居于江淮地区的流民,也不具备进行训练的条件。因此,北府兵之善战,主要在于他们来自流民,本来就习战有素。所以说,认为谢玄组建北府兵,与历代常见的招募、训练新军相似,是对历史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