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自动赚钱的数字平台

为什么为客户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因为要求牵头的一方——无论是设备供应商、在线零售商,还是某家希望转型的实体企业,都要跨越传统的分工界限、协调各个参与者,并照顾每一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你需要打造一条数字产业链,才能真正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做出很漂亮的设备,设备能够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仅仅是走到了半路。音乐分享社区虽然大受客户欢迎,但是艺术家、创作人、录音工程师和唱片公司都认为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就无法保证持续获得最新、最全的内容。苹果和亚马逊,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本身的优势也不同,但对客户而言,他们都做了同一件事——不怕麻烦地与各个合作方沟通,并保证每一方都能满足自己的利益,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产业链。

苹果在推出iTunes之前,盗版音乐大行其道,以Napster为首的P2P音乐分享社区方兴未艾,打击盗版更加困难。从某个角度讲,是这种环境帮助了苹果与五大唱片公司达成协议。那时,唱片公司眼睁睁地看着利润流失而不知所措,苹果为正版数字音乐提供的“三七分成”条件要好过一分钱也收不到的盗版渠道。协议规定:每首通过iTunes商店销售出去的歌曲,唱片公司获利70%,苹果获利30%。随后,iPod大获成功,让五大唱片公司在3年内仅通过苹果这个数字渠道就获得了7亿美元的收入。也有分析认为,因为让利太多,苹果获得的30%的收入刚好和运营数字商店的成本持平。也就是说,苹果并未从在线销售歌曲上赚钱,它赚的钱全都是销售iPod设备的收入。(注1)

Kindle推出的时候,亚马逊同样不厌其烦地说服传统出版商将书籍电子化。那时,出版行业的从业者非常担心他们会遭遇类似于唱片行业的灭顶之灾,对电子化和随之而来的盗版避之不及。亚马逊做出了很多保证,包括电子化采用的mobi格式只用于Kindle阅读器;后来,又将出版商在电子书销售上的收入分成提高到70%等。(注2)不过,和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不同,亚马逊更看重读者购买了设备之后的后续消费。亚马逊的CEO贝佐斯将这一策略解释得很清楚:“我希望在用户使用我们的设备时赚钱,而不是购买设备时赚钱。”(注3)这个策略显然是成功的,2011年,亚马逊在电子书上的销量超过了实体书。同时,有分析指出,每台Kindle Fire的售出,都为亚马逊带来了136美元的后续收入。(注4)

苹果和亚马逊从两个出发点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那就是以“设备+内容”的方式形成面向客户的全套服务,但这套服务的背后,是一条集合了多方的产业链,创作者、推广者、设备制造者和受众都“有利可图”。不同于竭泽而渔的盗版,也不同于大公司垄断发行权的传统模式,新的利益划分让合作成为可能。数字渠道被打通之后,计算机群的存储、搜索和传输三大优势得以发挥,新的消费模式很快建立起来,市场奇迹也会不断出现。

在较早完成了数字产业链的领域中,数字产品的销售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比如,长尾效应。(注5)

长尾效应是指即使非常冷门的书籍或单曲,也不一定无人问津。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独立乐队的新EP,还是出版商不愿出版的小说,在网络上都能找到知音。在销售图表上,那些大热的商品冲上了销量的高峰,形成了“头部”,还有很多没能出现在排行榜上但仍有下载量的商品,它们形成了销售图表后面长长的尾巴。

过去,形成“长尾”的商品往往会被垄断了发行权的大公司砍掉。因为每张专辑、每本新书的推广都会耗费不菲的成本,唱片公司或出版商必须设定最低销量的门槛,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会放弃制作,否则,即使制作出来,这些实体商品也会成为积压的库存。而能否达到最低销量,是由大公司的制作人做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肯定有一些本来可以获得市场承认的作品根本没有机会面世,对创作者和受众都是一种损失。

在数字产业链上,这种损失可以被避免。因为增加一首歌曲或一本书,存储和销售的成本几乎为零(注6),即使没有下载量,数字商品的“积压”也不会带来成本。所以,数字发行者不必设定门槛——最低销量,而是内容越丰富越好。只要有一点销量,发行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成,也就是说,冷门作品也可以贡献利润。这让数字商品发行者比传统制作公司更有动力适应“小众”的口味。

最初的数字商品的零售商,无论是苹果还是亚马逊,都身兼“数字发行者”的角色。它们将自己的数据库向创作者开放,创作者可以自行上传自己的作品,读者、听众通过搜索发现这些作品后,如果决定购买,发行者和创作者再对收入分成。对创作者而言,他们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出版自由;对读者而言,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最大的赢家是数字产业链的打造者,他们不但丰富了自己的商品库,还建造了一个会自动赚钱的数字平台。

现在,苹果的iTunes Match是连通独立音乐人和听众的平台;Kindle Direct Publisher (KDP)是亚马逊的自出版平台,连通了作者和读者;苹果App store是连通程序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平台。每个平台都涌现出了越过传统的制作公司,直接面向市场的“明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