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则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
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缓解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一个例子:
"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么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
"那我就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问。
"哦,原来是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了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
"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
"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
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如图7-2所示。
图7-2 情绪ABC理论在故事中的反馈
同样的事件(书被压坏了),在同一个人身上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不满、愤怒和理解、同情……说明事件本身只是一个诱因,真正引发两种完全不同情绪结果的关键因素在于对事件的认知与解读。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图7-2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或者同一个人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与解释,都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这一情绪ABC理论在培训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来看看以下事件(实),对培训师来说有可能引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客户要求重新调整你的培训方案……
客户要求重新调整课程实施的日程安排……
课堂现场提问,没有学员主动回应……
课堂现场组织游戏活动,个别学员明确表示没有兴趣参与……
学员当场表示对你的某一观点不认同……
学员觉得你在课堂中使用的案例不符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
学员上课迟到……
学员在课间询问你一些和课程主题无关的问题……
学员要求提前下课……
学员表示已经多次参与该主题课程的培训……
如果上述事件(实)最终引发了你的负面情绪,至少说明你对事件(实)的解读和评价出现了问题。
所以,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进一步指出,负面的情绪或行为后果C大多是由不合理的信念B造成的。
不合理信念的类型很多,比较常见的有:
(1)绝对化——以自己的信念为出发点,“希望”“认为”“要求”某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欣赏美丽的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猪”。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2)过分概括(泛化)——以偏概全,因为部分的现实而错误泛化至一切事物。
“××不喜欢我,没有人会喜欢我了……”
“这个学员不同意我的观点,没有人会同意我的观点……”
“上次有位学员皱着眉头表示他的不满,这为学员有皱眉头肯定也是表示不满……”
……
还有那些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及文化歧视等,都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3)灾难化——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会意味着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于“一切都完了”。
第一次上台紧张,出现了一些失误,就总是担心未来都会如此。
小明最近约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可是小明却因为堵车迟到了。在约定时间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朋友们早就出发了。小明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恼中:“都怪我不好,让朋友们等了这么长久。”“他们不会以后不拿我当朋友了吧?”“他们都出去玩了,我又何去何从?”“真希望天上掉下个石头把我砸死算了。”
我必须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出错的话就太恐怖了。
昨天又被领导骂了——我永远都是那么差。
如果我受到责备,那一定是我的能力问题,受到责备真是太可怕了。
我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这是我一生中最糟糕、最恐怖的事情了。
……
所以,意识到不合理的信念并且改变其不合理性将有助于情绪的调整和选择——这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思路之一。
借用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改编一下,亦有值得品味之处:
情绪如岭又如峰,只因解读各不同;
本非事件真面目,唯陷认知偏差中。
正所谓“视界不同,世界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