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进行内部创业时,不要立即去注册公司,可以先采取项目小组制或合伙单元制,再实行事业部制,最后才注册子公司。但是都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随着业绩和团队的不断壮大,可以一步步晋级为子公司,这样就把内部合伙人可进可退、可升可降的动态管理模式搭建好了,相当于设立了完整的股权调整机制、晋升机制与退出机制。
内部创业机制要关注公司的战略定位,然后匹配适合的部门。可以先从业务端做试点,做好股权结构设计、分红权激励设计、组织结构动态演变,从而保证母公司的控制权。
事实上,内部创业时,人才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出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管理机制的能力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内部创业可以公司搭台,骨干唱戏,股权结构参照51:30:19模式,也就是公司占51%,CEO和核心团队占30%,其余占19%,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注意。
首先,在股权结构设计时,公司占股51%左右,出大部分资金,操盘手总经理占股15%,核心团队占15%,员工和合伙人可以出小部分资金,剩余10%的股权可以让内部员工出资,这样可以形成协作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其次,分红权激励设计时,同股不同利分红,不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利润分配。30%的利润留存作为公司发展基金,20%的利润给核心团队作为分红股激励,剩余50%的利润按照股权比例分红。
第三是控制权设计,如果母公司没有控制权,内部创业就一定会违背公司战略,公司可以在初期掌握主动权和决策权,保证内部创业的方向和母公司战略的一致性。
后期一步步释放决策权,成立董事会,母公司享有半数以上的董事提名权,做好股权的动态调整,随着业务的稳定,业绩的提升,后期创业团队可以占大股,逐步释放股权的数量,增加团队的活力。
只有这样把股权结构、控制权、分红权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设计好,内部创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做小结】
如果你还是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在单独出来创业之前,可以在集团内部创业,这样既可以利用大公司的资源,相当于进行创业的实习,也相应对减少了一些单独创业的风险性。不过即使是在集团公司内部创业,也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规划,那就是对股权结构、分红权和控制权的把握,这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