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法逻辑解析

(一)方法逻辑的核心内涵

方法逻辑的核心是择优性,就是在多种可行方案里找到最优解,追求多快好省,成本低、投入快、见效快。咱们举个曹冲称象的例子,三国时期没有地磅,要称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是用石头代替大象,利用船的吃水深度来判断重量是否相等,这其实就是朴素地运用了阿基米德排水定律。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找到了最优的方法,这就是方法逻辑的体现。

 

在企业场景里,方法逻辑首先要满足上层战略的要求。任何一个子系统,比如研发、销售、采购、供应链、HR 等,它的方法逻辑都要服务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就像曹冲称象,核心目标是称出大象重量,而且不能把大象杀死,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后续的方法选择。

(二)企业案例中的方法逻辑

以采购系统为例,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以单次交易为中心,每次采购都要询价,至少询三次,然后选价格最低的。这种模式关注的是单次交易的最优。而华为的采购模式则不同,它是以供应商管理为中心,建立中长线的合作关系。华为会全面掌握供应商的资质能力、品质控制、财务状况、研发情况等,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有的是一般合作伙伴,有的是长期合作,有的则是短期合作。

 

这两种模式的差异源于目标的不同。传统模式追求单次交易最优,而华为追求的是中长期的综合最优,不仅考虑价格,还考虑质量、交付能力,特别是这几年非常重视的可持续供应性,因为关键物料断货的损失比买贵了或者出质量问题更严重。目标不一样,方法逻辑自然就不同。

 

再比如天山隧道工程,按照常规思路,三条通道可能需要六个盾构机,每条通道两头对着打。但实际施工中,中间的通道用盾构机,打通后作为运垃圾的通道,然后往两边挖,用传统的爆破法开两边的隧道。据说这种方法比全用盾构机效率更高,这就是在考虑工期、成本等因素后选择的最优方法逻辑。

 

需要强调的是,方法逻辑这一层是就事论事,暂时不考虑人、部门分工、人性等因素,先搭建一个理想的框架,确定做事的大方向和最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