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不是狭隘的“技术大拿”,单纯的个人专长对组织没有现实的价值,只有分工协作的专业才能与团队一起才能给组织带来价值、做出贡献。在从专业化走向职业化的进程中,组织更需要提高成员的组织理性和职业道德。专业化的人通过增强与他人协作和为他人做贡献的欲望,按组织利益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团队贡献的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和生活目标。
比如,一个职业球队也是社会的一个组织机构。球队的存在价值取决于组织的效能,取决于该组织能否使每个成员按照球迷的要求做好每一个动作、打好每一个球,取决于它有无优秀的表现,而不是积分牌上的分数。在NBA的赛场上,观众更关心球员的精彩表现,每分每秒,每一次传球、每一次跳投的努力与拼搏。当比赛进入焦灼状态,在你追我赶中,观众更能欣赏精彩的球赛。如果一边倒,球员与观众都会失望,只有那些赌球赛的赌徒才是唯一关心分数的人。就像炒股票的人,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企业的利润或企业能否赚钱。如果光顾着赶路了,没有留意路边的风景,旅游还有意义吗?
组织需要专家、专才,组织更需要认真负责、管理有效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需要提高组织的理性,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营造组织的职业化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专业人士的职业理性。个人理性强调职业化,包括责任心与专业性。责任心强调承担责任的意愿、姿态与实际贡献,强调的是职位价值的发挥程度。专业性强调承担责任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分工协作体系或团队协同中,个人在专业素质与技能上的水准与量级。他们应该像职业球星一样,训练有素,依靠自己的球艺,与团队成员展开默契而有效的协同;依靠娴熟的技艺,以及认真而执着的姿态,赢得团队成员的青睐,以及观众的满意;从而赢得个人价值的回报与地位。职业球星并不依靠人身依附或私交关系活下来,而是依靠自己的本事生存,包括个人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最终成果或业绩。
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本质是组织化教育,培育一个人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社会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所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其实都是一个目标,鼓励人们寄身于组织,并努力为组织做贡献。而专业教育是提高人们的专业化程度,掌握专业的沟通语言,增强专业化的技能,提高胜任力以适应工作要求。社会需要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又称为“又红又专”,知识体系是分工的需要,德育是协同的需要。德育教育的内容应以诚信、平等、公平、服务意识、贡献意识等为内容,提高学生的协作意愿与协作能力、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就业能力,而德育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社会化、组织化的关键。
专业人士增强理性,坚持组织成果最大化、对团队贡献最大化、个人价值最大化,以及个人才干提升最大化的目标,努力工作、积极协同。同时,要耐得住寂寞,能够坐冷板凳,勇于付出,相信世间自有公道,有付出才有回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欲成就大事者理当虚怀若谷,耐得住寂寞,否则成不了大事。
路遥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精神比专业能力更重要,没有人喜欢那些能唱而不愿意唱的“鸟”。
【延伸阅读】向德国学习职业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略小于云南省,人口约8071万人,信奉新教和天主教。2013年,德国GDP3.4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四,人均GDP4.4万美元。德国人的富裕不同于中东国家,不靠石油资源,德国人靠勤劳致富。单从汽车看,德国人有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大众、兰博基尼、迈巴赫、劳斯莱斯等世界著名品牌。德国是新教的发源地,也是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和卡尔·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故乡,德国人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值得学习。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时,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德国人前后在青岛待了17年,却给青岛留下至今依然在用的地下排水管道,如今青岛不受内涝之困得益于德国当初的规划设计和留下的排水系统。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地下排水管道,宽的地方可以通行卡车,雨水、污水管道均用陶土烧制,两管接口处有螺旋,便于衔接,周围用沥青混合麻丝及沙土缠涂,以期坚固耐久,防止渗漏。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由此可知,地下排水管道的设计与建设质量既是当政者良心的体现,也是设计建造者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体现。
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德国经济的腾飞与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著名的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斯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州拥有文化主权。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按《州学校法》的规定实施;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则由联邦政府负责,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
德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以及职业改行教育。德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16~19 岁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者超过70%。20世纪70 年代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向高等教育延伸, 出现了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及部分“专科大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最好,没有之一。
在德国,持证才能钓鱼,无证钓鱼被警察抓到,就会收到高额罚单。考一个钓鱼证也要学习5本教材:一般鱼类和疾病、水域知识、淡水鱼虾和蚌类、钓鱼中的生物环保法律和渔具知识等。必须参加当地钓鱼协会的学习班,而且要学满5个整天,拿着上课证明才能参加考试,上课费用和考试费需要240欧元。作为一个“专业”的钓鱼者,钓鱼时还必须带上许多专业工具,其中包括一把尺子——在德国,哪种鱼多少厘米以下就不许钓,全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鱼上了钩,要用尺子量一下,如果不达标,就必须扔回水中。
德国军人留给人们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职业化,着装、军姿、仪表、战场表现都让人们感受到“职业”二字。二战中,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受挫于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在苏德实力对比发生逆转的情势下,德军依然组织了多场有效反击。
1943年,德军已经处于撤退和战略防御状态,曼施坦因(如图3-1所示)经过三天的争论,终于说服希特勒放弃不切实际的坚守战略,代之以自己的反击计划。德军处于1对8的劣势对阵,曼施坦因在退却中为苏联摆下口袋阵,准备一举围歼追击之敌。此时,德军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的米乌斯河一线为砧板,两个装甲集团军为铁锤,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由于从三个方向遭到夹击,这个方面军迅速土崩瓦解。苏联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都被击溃。在这个胜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继续向北进攻,打击哈尔科夫一线敌军的南翼,第4装甲集团军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暂时缓解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僵持下来。
图3-1 曼施坦因
柏林被苏军重兵围困,在弹雨纷飞中,柏林的公交车、自来水厂,甚至是影剧院照常运营,德国人脸上看不见恐惧、惊慌,整个社会井然有序。这就是工业化的德国,职业化的德国人。如今,绿茵场上的德国战车(如图3-2所示),用团队合作、执着进取诠释着德国人的职业精神,即使没有大牌明星依然能成为世界劲旅。
图3-2 绿茵场上的德国战车
博世生产的工具质量好,德国汽车质量也好,维修次数少,工具耐用也不用更换。但是,博世的产品在德国销路并不好。博世坚持自己的职业理念,不肯降低产品品质,直到打开美国、中国的市场,它的销量才上去。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都发生在德国、发生在德国人身上,值得我们关注背后的文化基因。
上海地铁1号线(如图3-3所示)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2号线投入运营,人们才发现1号线的很多细节在设计2号线时被忽略了。直接结果是2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1号线。
图3-3 上海地铁1号线
三级台阶的作用。上海多雨,特别是夏天,雨水经常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地铁1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不起眼的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事实上,1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2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条装饰线。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的地方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2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在出口处设置的转弯、宽阔的站台、站台门等细节都有出人意料的作用,德国人的认真、执着、精益求精值得我们学习,也为职业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案例故事】王家卫的职业精神
《一代宗师》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筹备期长达8年之久的功夫电影,汇集了梁朝伟、章子怡、张震、赵本山、张晋、小沈阳、宋慧乔等明星,讲述的是民国期间“南北武林”多个门派宗师级人物,以及由梁朝伟饰演的一代武学宗师叶问先生的传奇一生。在影片筹备初期,王家卫收集了大量民国时期的珍贵资料,3年内走访了全国各地百余位门派传人。该片历时“八年筹备,三年拍摄”,于2013年1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10日在香港地区上映。该片为2013年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
因为拍的是一代宗师,王家卫需要认识武术宗师,了解武术宗师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在王家卫遍访的一百多位宗师中,既有像吴彬、叶准这样的武林泰斗,也有隐居民间、身怀绝技的血脉传人;既有咏春、形意、太极等广为人知的拳种,也有八卦、八极、通背等鲜为人知却不容小觑的武林门派。王家卫以诚意打动了隐世民间的师傅们,甚至打破“门里门外两重天”的门派限制,将对自家徒弟都有所保留的绝技倾囊相告。
八卦掌宗师程廷华的后人程增月已经隐居山西多年,经过多方探寻,王家卫终于找到老人并亲自探访,老人年逾八十,行动不便,听闻王家卫的想法,唏嘘不已,拿出床下当年慈禧太后御赐程家“节孝可风”的牌匾,向他讲述武林故事。台湾地区洪门第一山头金春山的最后一个山主王进发,向王家卫介绍旧时江湖礼数,“脉搏是你的血脉,这个血脉长存,我已经给你了”,给王家卫很大启发。
替身、特技可以让演员成为大侠,不过,只能传形,做不到传神。王家卫选择了一个最笨的办法,让演员自己学习、练习武术,以期了解角色的心态。导演认真,几名大牌演员也不懈怠,认认真真,一招一式地学起。梁朝伟经过3年的勤奋练习,还真练成了一身本领。苦练3年八极拳的张震,在2012年12月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八极拳项目的一等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