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衔花落碧岩前

禅宗里还有一个公案。在唐代,有一个僧人来问夹山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夹山本是地名,古人为了尊重德高望重的人,一般以地名作人名来称呼。如何是夹山境?就是说,您老人家住持夹山丛林,到底凭的是什么境界?还是应该给我们显现一下啊!这时候,善会禅师说了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这两句诗非常优美啊!你想看夹山的境界吗?猿猴抱着它的孩子,一闪就蹿到青山屏障里面去了;小鸟衔着一枝花,自在地飞落到碧绿的岩石前面。这个就是我的境界!这和孔夫子说的“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完是一个鼻孔出气啊!

当年我们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懃禅师,曾经是宋代的禅门领袖,他曾经也在夹山住持过一段时间。圆悟克懃禅师有一本著作,号称“禅门第一书”,叫做《碧岩录》,书名就是从夹山善会禅师这两句诗里来的。

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的确非常了不起。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这样令人眼前一亮的智慧。我以前喜读西方的诗歌,德国曾经有一位大诗人叫荷尔德林,他有一句名言就讲:“如果大师们令你却步,不妨请教大自然。”他说如果你读到大师的作品,觉得太高深了、太伟大了,自己完全不可能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自己的水平确实是太差了,这个时候,你最好把大师的作品放下,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体会大自然。这时候把你所看到的、体会到的,再和大师的作品去对比,你就会发现,与大自然相比,与大道相比,一切所谓人为的创作、创造,都是如此的渺小!

我们书院的何大哥,不管平时再忙再累,每个周末都要到青城山住两天,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看树木是如何生长的?看小鸟是如何在树林间跳过来跳过去的?看板栗又是如何成熟,又如何从树上掉落下来的?还有天晴气爽时自然万物是如何的展现其姿态的?刮风下雨时自然万物又是如何收摄其生机的?等等。每次跟何大哥聊天,听他讲山里的感受,我就非常羡慕。这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的确是人生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