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之父,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从短期来看,股市就像一台投票机(voting machine),但从长期来看,它就像一台称重机(weighing machine)。”这说明,资本市场短期内作为投票机,市值会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存在跟风从众的心理,影响市值波动,但市值从长期看作为称重机,衡量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
新形势下的市值管理,市值的表现短期是无序的、难以控制的;从长期来看,穿越周期和题材的短期波动后,市值本质上由公司的基本面决定。市值成长来源于一点一滴的产业经营实现的健康持续的业绩回报,即优异的现金流支撑的持续成长性。
金融学鼻祖欧文·费雪,在金融学的奠基之作《利息理论》中说:“任何财产的价值,或财富权利的价值,是它作为收入源泉的价值,是由这一预期收入的折现来求得的。”
从根本看,企业其实是一项资产,只有回归“资产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企业的市值问题。资产的全部价值,在于它未来能够带来现金流的能力。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源自自由现金流折现。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块土地,根据政府规划只能种植小麦,你如何衡量这块土地的价值?你是不是会考虑每年小麦的收成有多少?能卖多少钱?能种多久?你的成本有多少?地是无偿获得,还是长期租赁,还是买的?资金成本有多少?收益率有多大?几年能回本?甚至会和银行利息进行比较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在算账,计算这块土地未来能收获的小麦的价值,这也就是土地的价值。当实际价格小于该价值时,土地才有可能成交。
所以,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是市值成长的根本逻辑,是上市公司发展的生命线,是市值战略的底层。因此,上市公司市值战略的质量水平核心是通过现金回报这一指标来衡量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质量不代表着企业必须要进行战略升级或转型,也不代表着必须要有非常强的当期财务指标,而是说它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稳定现金流的预期价值,这属于高质量的价值增长。
实际上,在炒题材和炒概念时所谓的“利好”,说的是基于模糊逻辑下的“企业受益、业绩将有更好的表现”,这指向的也是良好的现金回报,与价值投资的逻辑基点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模糊的逻辑常常会被证伪罢了。如图1-4所示。
图1-4市值成长的逻辑
如何还原企业的现金回报能力,就成了评价企业市值成长的关键命题。分析企业现金回报能力有四种常见的途径包括自我评价、外界评价、三方佐证和财报评价。在各途径中,只有基于财报的评价,兼具客观性、可获得性、批量分析性,而且根据和恒咨询多年的上市公司分析经验,通过财报几乎可以准确地识别公司的现金回报能力。如图1-5所示。
图1-5 分析企业现金回报能力的途径
在市值战略规划和实施中,为了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上市公司还需要基于现金流回报这一核心评价指标,围绕企业高质量增长,推演各类目标,如财务目标中的营收、净利、ROE等,并匹配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升组织效率和人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