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茶营销有“三不要”

(1)不要在传统经验(即茶文化)里打转:

这个阶段中国茶品牌要崛起,必须先解决消费共性问题,独特的茶文化将令茶企一叶障目。详见《中国茶营销4:先做消费品,再做茶文化》,此不再述。

(2)不要被自己的经营经验局限了眼界:

经验是重要的,尤其是茶叶种植、茶叶炒制、茶品饮、茶道、茶器、茶历史等经验,都需要长期熏染体悟,这些茶文化的经验值是宝贵的。但市场、消费者、品牌,这些都是传统茶企没有太多涉足与研究的新课题。

在时代变化、企业目标变化的前提下,传统茶商、茶企的经营手法、销售模式、营销手段,包括市场思维、企业资源投入方向思维等,都需要调整。如果执着于过去的经营经验,那只能是原来道路的重复,不会有突破性创新。

(3)不要被立顿的羡慕嫉妒乱了阵脚:

中国茶绕不过去的对手是立顿,无论怎样将立顿茶从中国茶品类里剔出,也不能忽视立顿茶在与中国茶争夺同一群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白领)的事实。

立顿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茶,而是一种类冲调的饮料。

立顿中国区有两个特点:立顿茶的消费场所及人群,主要是商务办公室及白领女性,立顿在中国以现代渠道(KA+CVS)为主。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可以有两个推断:其一,以立顿全球28亿美金的情况推算,立顿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不会是天文数字;其二,立顿茶对于“中国茶”这个品类消费的市场及核心人群基本上没有影响。

立顿茶这类跨国品牌,非常懂得从萌芽期培育消费者。所谓的萌芽期就是从大学开始到进入社会成家前年龄段的消费习惯与品牌偏好,大致是18—28岁年龄段的目标人群。宝洁、联合利华等消费品主要品牌,都是围绕这一群人在做营销,这是成熟品牌 “断根式”营销的厉害之处。

中国的企业习惯“圈地”(渠道为王),跨国企业不仅圈地,而且投入资源“圈人”,这是中国营销与跨国营销最大的不同。过去渠道驱动有历史合理性,只会渠道驱动就会不合时宜,中国茶营销必须用圈地与圈人两手,才能制胜市场。

对于立顿,要知其长,也要知其短,完全没有必要在28亿美金的巨量面前被吓破了胆。

我认为放长眼光,让中国茶企在消费品营销的“正道”上假以时日,以未来50年为期,先在中国市场,后在全球市场冲洗茶饮消费习惯,颠覆立顿茶的“假茶性”,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