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城市零售业发展的经验

从零售业近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三四线城市明显比一二线城市慢很多。对于三四线城市零售业的发展,罗静婷有独特的见解:北京今天的需求,就是三四线城市明天的需求;今天北京什么卖得好,明天三四线城市也一定会卖得好;北京即将淘汰的时候,就是三四线城市流行的时候。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对价格有一定敏感性,但是没有到很高的程度。比如同样的商品,A店卖1.2元,B店卖1元,消费者绝对不会特意跑去B店买1元的商品,更不会像当年那样为一分钱而货比三家再下手。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品质、品牌、时尚的要求也在上升,而且追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交通闭塞的地方,那里的消费者还保留当年的生活习惯,要改变他们的习惯还要一个过程。“我觉得交通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落后闭塞的地方还停留在80年代的生活水平,这也不奇怪,他们只求能吃饱就知足。”罗静婷说。

    甘雨亭的门店绝大多数都是社区便利店,以服务社区的居民为主,所以在商品结构和门店的各种服务内容上是有分类的,对消费者的心态也要把握得特别准。食品是甘雨亭的核心商品,除了大卖场之外,便利店的食品结构都是可复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百货类。比如说洗发水,民族品牌也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种类不多,两三个品牌就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再比如蔬菜和水果,主要也是根据社区居民的消费能力来决定商品的种类,像榴莲的价格比较高,购买的顾客群不是很广,那么100平方米的小店,就不会发货过去。

罗静婷原来想过开拓农村市场,但是经过近两年参加吉安市人大常委做的一些调研,发现农村是绝对没有市场的。为什么?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一老一小”,有购物能力的人的比例太小。“不管做什么,我们一定要调查人口结构,有人才有市场。”在罗静婷看来,少于2万人的市场就不要开拓了。如果按照正常的设计点,1000人就能养活一个200平方米的店。从目前来看,吉安地区大部分乡镇的人口在1—2万人。但是乡镇的2万人当中,购物能力不能和城区相比,他们的消费观念也不能跟城区相比。

发展了21年,有80家分店,甘雨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罗静婷看来,首先得益于团队的纯洁,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牺牲公司的利益;其次得益于对待问题的态度,能及时发现企业的问题并随时纠正;再次,对市场的判断和对消费者的研究比较灵活。另外,在学习创新能力方面,与竞争对手之间有差异。比如建物流配送中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从2010年年底到现在,配送效率增长了20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