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座高不可及的山峰,一生都难以逾越。没时间、没思路、没文笔、没渠道、没指导……写书之路似乎困难重重。事实上,写书确实是困难重重,需要灵感、需要素材、需要决心、需要静心、需要毅力、需要时间、需要方法和技巧等。写书难,写畅销书更难!摸不透市场、摸不透读者、摸不透竞品、摸不透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写作水平……书写出来后,有没有市场,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买,很多作者确实心里没底。
写书从起笔到完成到出版,快则一年,慢则两三年甚至更长。可以说,写书是一项需要重大时间与精力投入、短时间看不到回报的、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的工程。那么,在这么多困难,这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几条“一定之规”,使有志于写书的同仁们,可以相对大概率的写出一本畅销书呢?下面结合我本人写书的历程,谈谈心得体会。
(1)选题上:要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群,形成能给读者带来价值的“产品”
①无论写哪方面的书,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读者群
目标读者群的指向明确,非常重要。要起到这样的效果:你的目标读者,一看到这本书,就似乎听到这本书在和他说:“就是你,你要来读读我!”何为“指向明确”,就是要“圈定”读者群,要给书的读者画出边界。这个边界,最好是能从你的书名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看不出来,那说明还没有清晰定义清楚你的目标读者群。
比如我的两个系列的畅销书:
《把招聘做到极致》(包括1与2):目标读者群是做招聘的HR
《HRBP是这样炼成的》(包括初级、中级、高级):目标读者群是HRBP
从以上书名,可以看到目标读者群非常明确,没有半点含糊,也不会被误解为其他目标读者群。
②圈定的目标读者群,要尽可能的广和大
广和大的读者群体,才能有足够的市场购买量,才能撑得起、养得起一本书的一版再版,一印再印,成为真正的畅销书。我看到京东、当当等的图书畅销榜中,排在最前面的,往往是一些小说类、心理学鸡汤类、健康类、历史类、育儿类、思维/学习方法类……为什么这些类别的书卖得最好,因为读者群体大啊,大江大河才能养出大鱼。
我们写专业类、管理类的书籍,作者本身也是有所在行业、企业、职位的限制,所以不可能无限大,总是有一定的边界。只是我们圈出来的这个边界范围,不能太小了,小池塘养不了大鱼。所以,尽量避免在书名里,就把目标读者范围限定得很小,比如很窄的行业、特定的单一的企业、只有小众群体涉及到的话题……你要明白,所有的界定,最终都会形成这本书畅销与否的先决、天然的约束条件,而且是“不可逆”的条件;就如小孩一生下来,先天的基因已经形成了,后天再怎么努力,改变也有限。
③要给目标读者传递一种价值感,就是他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
最好能从书名中,第一眼就能够识别、感受、领会到这种价值,从而让读者产生联想、希望、信心以及购买的欲望。说到底,书是一种能给读者带来价值的产品。比如:我的《把招聘做到极致:我这样做到世界500强招聘经理》一书,给目标读者传递的价值是——你也可以做到世界500强企业的招聘经理。
我的另一本畅销书,《HRBP是这样炼成的之"菜鸟起飞" :迈向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修炼之路》,给目标读者传递的价值是——你可以从菜鸟HRBP,经过修炼提升,变成真正的业务伙伴。
④要分析你的目标读者群体,他们平时读不读书、买不买书?
这一点很重要,往往会被作者忽略。很多目标读者群是不读书,不买书的;就算他们既读书,也买书,还要问,他们读不读你写的这类的书,买不买你写的这类书?
其实我们发现,有些目标群体是不怎么读书的,比如一位写创业类图书的老师提到,他写给创业者的书卖得不好,因为他发现创业企业家群体大部分不怎么看书,他们不是知识型、专业型的人群,平时比较没有时间,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反而更喜欢通过与人交流来学习;这位老师由于创业经验丰富,找他当面请教交流的创业者反而络绎不绝,做咨询的费用比卖书不知高了多少倍。
我写的另外两本书——《新任HR高管如何从0到1》、《经营型HRD:人力资源总监7件事》——虽然目标读者群体指向还比较明确,也给目标读者传递出价值,自己认为写得还不错,里面有很多干货,也很有特色,但销量一般,低于我的预期。
后来,我通过自己的读书规律,总结出一个道理:HR高管这个层次的人群,通常已经不怎么看专业类书籍了。他们可能会看管理大师的经典著作,或者会看超越其专业领域的跨学科书籍,比如经济类、人文类、哲学类、宗教类等。
⑤确定书名时,还要确保容易被搜索到
尽量采用那些目标读者群经常用的搜索词,谨慎使用那些生僻的、少人或无人搜索的词。其实大多数人在京东、当当、淘宝等买书,都是先用关键词搜索感兴趣的书。如果你的书不易被搜索到,就难以形成交易。在这个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我们写的书要尽可能进入热门搜索与智能推荐的范围,才会“乘风飞扬”起来。
我的其中一本书,也是吃了命名不佳的亏,《新任HR高管如何从0到1》这个书名中的“HR高管”这个词几乎不会有人搜索,如果改为“HRD”,相信情况会好很多。
(2)结构上:要先搭骨架,再填肌肉,后理血管经络
我们要先规划好一本书的整体框架结构(犹如骨架),再考虑逐步填补里面内容(犹如肌肉),最后再梳理内容中的细节(犹如血管、经络)。我认为这是最稳健,效率最高的写书方式。
有些作者喜欢随着自己的思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当然,这也是一种写作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效率不够高,因为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不利于整体的谋篇布局。就像一个瓶子里,要先放大石头,后放小石子,最后放沙子,才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
其实写书是很需要有“规划力”的,这种“规划力”表现在从最初的一个概念,到完成相对完整的框架设想,再到填补内容、细节修改,到最后成果出炉……这个过程要数易其稿,如果能把脑子里最初的“设想”变成现实的“果实”,需要极具规划性、预见性与落地能力,是对大脑功能的极大挑战。所以,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思维很发散的去想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东西,不要在意其中的逻辑性,要尽可能广、尽可能“穷尽”,然后再梳理成有逻辑的框架,这相当于是一本书最初的目录了。
先有了整体框架结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从别的地方看到相关的内容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填补进来,这样不断把你看到、想到、接触到的相关内容,对应到这个主体框架里,慢慢就有了“血肉”,就丰满起来了。我看到有些人力资源类的书籍不怎么畅销,再看这些书的目录,很像教科书,非常理论化、概念化,比如下面这个关于面试主题的书籍目录:
面试的对象
面试的意义与作用
面试的起源与发展
面试的技术基础
面试题目的设计
结构化面试的实施过程
行为面试法与结构面试法的关系
面试评估的标准、步骤
……
看到以上这样的目录,可能第一感觉,就是像学校里编写的教科书,是缺少吸引力的。你会有兴趣去读这本书,有欲望去买这本书吗?以上这个目录,似乎较有知识系统性,但这种知识体系性并不能打动人,也不一定能唤起读者读书、买书的欲望。
对于一本书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点!观点!观点!观点比体系更有穿透力!所以,书的目录最好是体系化观点的组合或“串联”。有体系的观点最有力量的,而且这些观点应该是鲜明生动的、自成一体的。要花足够的时间去提炼、打磨你的每一个标题,让标题成为具有穿透力的观点。比如,我在《HRBP是这样炼成的之“菜鸟起飞”》一书中,目录基本是采用观点的组合,下面举其中的一章作为说明:
第三章 与业务跳好“双人舞”
1、业务眼中的HR形象竟是这样的
2、跨越业务语言的障碍
3、在头脑中把业务的逻辑拉通
4、对业务目标及其进展了然于胸
5、明确业务期望并进行匹配
6、要成为伙伴,首先要解决信任问题
7、这样与业务主管沟通最有效
8、处理不同业务部门利益的冲突
看到上面这样的目录,是否你会感觉耳目一新,这些小标题也许有那么几个可以打动你,让你有所共鸣,甚至想马上看看书里面具体的内容。当然,书的框架结构,即使初步确定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内容的展开,可以再做动态调整、优化。只是,大的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3)内容上:简单易懂却寓意深刻,有鲜活案例,有激情融入
①语言表达上,应尽可能简明扼要、平实生动、通俗易懂
书的语言,最好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但寓意却很深刻。用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是最好的。我一直觉得写书的初稿是最难的,也最痛苦的。写完初稿,就如盖房子做出了毛胚房,剩下就是装修工作了,会轻松很多,相当于完成70-80%了。
初稿完成后,就进入若干轮的反复修改,我一般还要修改2-3遍。我认为修改是很重要的,所谓“修改N遍,经典自现”。修改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是把内容进行润色、丰富化、饱满化、精炼化、准确化、通俗化。有时感觉如同玩文字魔方一样,把文字进行辗转腾挪,把杂乱无章变为整然有序,变出一片新世界。
作者要经常把自己置身于读者的角色,去思考他们能不能看明白,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
②内容呈现方面,要有场景感,给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
写出场景感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你的经历、感受真实的写出来,让它可感知,甚至可触摸;细节描写越具体、越真实,就越有场景感。
第二种方法,在书中不断穿插案例,有案例才让读者容易理解、学会应用。
第三种方法,用写故事的方式来写,比如我的《HRBP是这样炼成的》系列,就是根据真实工作场景,以虚拟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的,很多读者反馈特别容易读、喜欢读。
③要尽量渗透作者本人的激情进去
让你的情感在写书过程中得到迸发、倾泻,才有穿透力与震撼力。就像一个人在喝了咖啡、喝了酒之后,处在一种兴奋、微醉、朦胧的状态中,可以激活大脑细胞,所有灵感、情感不可抑制的抒发出来、奔腾出来,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这是写作的最佳状态。
所以,可以有意识的点燃你的激情,让自己进入一种亢奋、头脑“发热”的状态,犹如进入了一个“自由创造王国”,然后思绪飞扬,直抒胸臆,文字会带着情感倾泻而出。写书要学会对感情的处理和释放,点燃自己的“创作细胞”!这样,你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干巴巴的,而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活泼泼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你是否真正投入了,是否倾注了激情,读者是会感受出来的。
当然,你能够自由自在发挥的,往往是你熟悉、热爱的领域,这就回归到写书的本源,作者要问自己:你熟悉什么,擅长什么?你热爱什么?你对什么有激情?只有你熟悉、擅长、感兴趣的领域,你才能写好,才能写透,才能写得感动自己,感动读者。我们再把创作的源泉往前追溯,你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遇到的每一个人,读的、听过每一个字,都会在你的写书的某一刻惊喜的流露出来。
我还发现,我们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面临的问题、困难越多,越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与灵感,越有创作的源泉,可能是逆境和磨难出真知吧。
(4)让你的书,变得“平易近人”
我特别喜欢一种状态,叫“近水人家”,就是一出门就可以看到小溪、小河,周围是稻田、绿竹等——所谓“稻畦错落野田间,近水人家绿竹环”。从近水想到近人,从看景想到看书。
①书宜”近人“
我发现大部分的卖得好的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举个例子,我自己卖得最好的书《HRBP是这样炼成的:菜鸟起飞》,这本书其实是我刚开始做HRBP时写的,可以说是有些稚嫩,写的场景都是平常HRBP处理的事情,比较接地气。
我写完这本书时,其实并不抱没有期望,因为只是探索、试水之作,但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后面我一鼓作气又写了HRBP中级、高级,形成一个系列。这套书近些年基本都是排在HRBP主题书籍的前列,我们也看到,很多一直畅销的经典书籍,都是比较平易近人,甚至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平凡的世界》等。
就算是写最为高深的“易经”、”道德经“等主题的,曾仕强老师的《易经的智慧》、《曾仕强详解道德经》,读起来也是非常通俗易懂,可以说是把“平易近人”发挥到了极致。
②降低读者进入的门槛
近人,首先是主题要“近人”。书不适合显得太高端,即使你谈论的是高端、高深的道理,也要体现出低的姿态,你出现的面目,要和蔼可亲,随和平易。一开始就标榜高端的书,比如书名很深奥难懂、定位高端人群,往往卖不好。因为高处不胜寒啊。
其次,文字也要通俗,要尽量用易读的文字,不要过于文绉绉、过于修饰,浅显易懂最好。这样读起来很容易理解,没有门槛,当你门槛过高,别人就不会进去。我们要使读者“一路畅通”,从看到书的封面、书名,到买书,翻开第一页阅读,到第一天读了,第二天、第三天还继续读……一直到读完。这个过程是不是都是很流畅、不太吃力、心理负担不大的。
有一次我送了两本书给一位朋友,一本是毛姆的《刀锋》,另一本是《卫哲职场心得》,几天后朋友给我回复:
“这两天把你送给我的《刀锋》一口气读完了,故事很有吸引力,主人公拉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书中很多地方我都很有共鸣,也给我一些启发……整体阅读体验很棒。”
而另外一本《卫哲职场心得》,我猜测朋友还没有翻读多少,因为这本书就属于要耗比较多脑细胞去读的。
文字,要圆润剔透,尽量用短句,不要用长句,每一个短句,都如一颗颗珍珠,自成一体,不要和周边有“粘连感”,这样读者读起来会比较舒服。《刀锋》就是这样一本文字运用非常简洁、洗练的书,我摘录书中片段:
“我带他前往码头那家咖啡馆,过去我也曾与苏菲在此会面。外面北风飒飒,原本波平如镜的海港,如今点缀着白色浪花。渔船轻轻摇曳,阳光灿然洒落。每回刮起北风,放眼望去的景色都异常耀眼清晰,好似望远镜般精准,一切显得动人心弦又具有生命力。我喝了杯白兰地苏打,但拉里始终滴酒未沾。他郁闷地坐着,一声不吭,我决定不吵他。”
即使是写历史伟人的《邓小平时代》,傅高义先生也是用语极为简练平易,读起来非常顺畅,舒服。
③大师的境界
文字用得好的境界,就像庖丁解牛那种“以无厚入有间”的境界: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我发现写公众号文章也一样,往往阅读量比较大的文章,就是那些平易近人的文章,接地气,容易读,容易懂。能把高深的道理,用简练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那是大师的境界。
(5)有容乃大,万物皆可入书
写书如果到达一定的境界,可能会进入“万物皆可入书”的境界,从身边随处可以取材。
比如你去旅游的途中,看到一些景观、读到一些诗句、听到一些故事,都可以放到书中,使其成为点缀其中的一颗颗小钻石,使书的内容新鲜活泼,处处生辉。但是这些包罗万象的东西,要与你书的观点、内容有关联,才有价值。这里面,对文字剪裁、点缀的功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有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
另外,要随时记下自己“天外飞仙”的灵感,这些都是难得的宝贝。我经常去听一些论坛、讲座,我会随手记下老师的一些精彩观点,以及我自己产生的灵感,就像蜜蜂遍访群花采蜜一样,最后都滋润到自己的“蜂窝”里。我们还要“以任何人为师”,像“捡金子”一样“捡观点”,并融入书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定要海纳百川,要超越个人视野、经历的局限;只有超越自身,才有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6)从文学经典名著中受到滋养、吸收灵气
如果在写作期间,我们也同步读一些文学名著,可能会为我们的文笔注入“神韵”。比如我有一个阶段在读《基督山伯爵》、《追风筝的人》、《穆斯林的葬礼》等名著,感觉那个阶段自己的文学修养、写作水平也潜移默化中有了提高,写书时偶尔也会有“生花妙笔”。
真正成为畅销书的作品,一定是需要精心打磨的,就像一个艺术品,你呕心沥血,精雕细琢,最后定出精品,读者一定会感受得到,也一定会回报给你的。写完一本书是很有成就感的,书卖得好,成为畅销书,更能带给人持久的、莫大的成就感!
写书如同孕育一个小生命,它可以延长你的生命长度,扩展你的生命广度,丰富你的生命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写书是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活成了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