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起,德鲁克开始关注和思考知识经济问题,这个时期的研究吸收了信息经济学(后来称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出版了一部宏观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在这部书中,马克卢普提出了著名的知识产业论。
马克卢普不仅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而且测算出了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及发展速度。他测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产值约为1364亿美元,占当年GNP的29%。他还发现知识产业的增长率是其他生产部门平均增长率的2.5倍。
在知识产业分析的基础上,马克卢普提出了知识职业的概念,知识职业就是从事知识生产与分配的职业。知识职业可以分为教师职业(及其辅助人员)、研究与发展职业(如科学家)、通信媒介生产和操作职业(如演员、出版商)、信息设备的生产与操作职业(如计算机工程师)、信息服务职业(如银行业和证券业)等。尽管依据这样的体系对知识职业进行识别存在着不少困难,马克卢普还是得出结论说,1959年美国知识生产者已经占劳动力总数的31.6%144。马克卢普及其他学者发现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引起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就在同一年,德鲁克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这个概念。
但是,德鲁克采取了与经济学家们不同的视角,他力图从一些具体现象来理解这种变化。他不是从知识产业的产值也不仅是知识职业的种类和规模,而是从人们的职业变化及其对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变迁中管理必须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德鲁克的思维中,微观现象总是理解宏观世界的基础,他喜欢从人们的亲身经验中寻觅每一个大趋势的蛛丝马迹。因为所有的重大变化最终总是会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理解一种变化必须能够描绘出其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程度。他总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对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做追根问底的探究,这种探究的触角从各个角度出发一直延伸到这个概念的起始点交汇。这个概念因此既是历史的又是立体的,同时也符合普通人理解问题的方式。
德鲁克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从两个基本概念出发:知识和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首先考察了人类运用知识的历史,迄今为止这个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人类对知识的运用扩展到一个崭新的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第一阶段,自17世纪以来,知识被应用于工具,导致了工业革命;第二阶段始于19世纪末,知识被应用于劳动产生了科学管理,从而引发了生产率革命;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知识正在被应用于再生产知识,导致新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出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进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这一变化预示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正在到来145。
德鲁克在考证了人类运用知识的历史之后,进一步考察了知识工作者的来历。从社会角度来看,他们是与高等教育的普及一起到来的。德鲁克一直认为,美国知识社会兴起的标志是二战后颁布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该法案使大批退伍军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高等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为战后以来白领阶层取代蓝领阶层奠定了基础。同时,高等教育本身也产生对知识工作者的大量需求。
德鲁克预言,在今后100年里,知识工作者的地位、作用、权利及责任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中心话题。从技术角度来看,体力劳动向知识工作的转变是技术革命和工业自动化带来的。自动化用机器取代了蓝领工作,并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白领就业机会。从经济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工作和工人性质的变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分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妇女的广泛就业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结构,这些战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愿接受蓝领工作。由于蓝领劳动力的短缺,制造业将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进行生产分工:发展中国家提供劳动力,发达国家提供管理、技术和购买力。
如果说工业社会是以产业工人为主要劳动群体的社会,那么,知识社会是知识工作者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知识社会取代工业社会的过程就是知识工作者群体取代蓝领工人群体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蓝领产业工人在所有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单一劳动群体,在美国蓝领工人占到劳动力总数的2/5,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然而,到1990年,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及其工会却在全线退却,美国蓝领工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比例已经不到1/5146。知识工作者正逐步取代蓝领工人成为知识社会的领导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