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还在给几个朋友说,南老太爷这辈子出版了很多书,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只有三本书是没什么水分的、非常精炼的书。他的《禅海蠡测》,很经典,直性谈禅,是什么就说什么;还有两本就是《愣严大义今释》和《愣伽大义今释》。
《愣伽大义今释》就是把达磨祖师当年用来印心的《愣伽经》,做了一个类似于白话翻译的阐释,偶尔有些地方有点发挥,但基本是原封不动意译。至于后来他讲的课,因为他本身有那么多的坎坷经历,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所以讲经说法的时候,可以为了一小段东西摆一大通故事,听众都觉得津津有味。只不过呢,加了水的汤药,大家要好吞一些,容易接受一些。如果你把南老太爷的这三本书看懂了、看通了,就会觉得后面讲的都无关紧要了。但是呢,灌水有灌水的好处,毕竟里面穿插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甚至还有讲演技巧、语言机智在里头,这都是南老太爷的高明之处。
三教相融虽然从南北朝就开始了,但是到了唐朝,真正的各派之间,大家的笔墨官司也打得非常热闹。几百年一直打到宋初陈抟老祖那里,总算有了点融通的感觉。到了宋朝,理学建立起来了,有很多人还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经典。周敦颐先生,也还是用佛教的体证来慢慢体会《易经》、体会四书,越到后期,三教相融的思想就越明显和明确,形成了一种趋势。后来民国有个叫一贯道的团体,有点旧社会的帮会性质,把儒释道耶回,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甚至把西方的穆罕默德、耶稣都供在一起,放在一排,香火平均分配,很好玩。
我们看儒释道三家里面,确实有共同的思想成分,只不过就像冯老师在书院讲课中说的一样,不是谁比谁高明,而是三教的侧重点不一样。
儒家偏重的是社会性,在社会伦理道德上有很健全完备的一套东西;道家偏重的是自然性,是从修身养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角度来阐释他的学说;佛家偏重的是精神性,是从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找最本真的东西。侧重点不同,本源却是相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需求,学说也就有不同的分化。就像我们社会分工一样,越往后面走,分工就越细越密。如果没有打通,就会觉得儒是儒,道是道,佛是佛,相互没有关系,还会觉得中间有很多针尖对麦芒的东西,是相互攻讦的。这种攻击现在也依然有,而且不光是三教之间相互攻击,同一种宗教中的各个学派内部也有争论。比如佛教里,就有学禅宗的看不起净土宗,净土宗看不起密宗,密宗又抨击禅宗是显教,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真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学习了《周子通书》,这些相互抵毁的说法,我们都可以明确地下个判断,都是学问不通的缘故。
《周子通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把形而上的宇宙、天地与形而下的社会、人生、经济、文化,甚至是法律制度、音乐艺术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儒家的一整套学修系统。在此系统之下,又纳入了每个人的心性,纳入实际的修养和行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