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潮,几乎席卷所有的消费品流通领域。线上零售业态依托资本的力量,以极快的速度蚕食线下零售业态原有的销售份额。经营模式落后、顾客体验乏善可陈、竞争力及管理水平低下的传统零售业,节节后退,几无招架还手之力。在此情形下,不少制造商未能从整体上通盘考虑线上、线下两个顾客交互空间的最佳组合,未能动态地把握两个通路体系之间的平衡,结果陷入了线上、线下通路激烈冲突的陷阱,轻则导致利润下降、销量下降,重则严重亏损,甚至在渠道演变中被甩出了轨道——渠道体系崩溃。常见的误区有:
第一,片面地认为线上通路更有未来、更有前途,不重视线下零售通路的维护、服务及管理。当线下零售通路遭遇来自于线上零售业态的巨大压力时,不是坚定地站在线下零售商的立场上,和这些暂时受到冲击的弱势零售商携起手来共渡难关,反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结果使自身多年积累的宝贵资源不断流失。
第二,受线上零售巨头言论及操作手法的影响,将线下宝贵的交易流量引到线上。而引流的方式往往是低价及促销(购买流量)。有的品牌,相同产品线上线下的价格差异达到20%甚至30%以上,这对线下零售网络的冲击和损害,是不言而喻、可想而知的。很多品牌,本来80%以上的销售发生在线下,为了线上占比20%的交易而忽视、伤害线下零售体系,冲击线下渠道,而且往往造成巨额亏损,侵蚀自身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
第三,有些制造商原本线下通路网络缺乏优势,电子商务一来认为改变通路困境的机会到了,孤注一掷地聚焦线上,代价巨大,但在和线上线下全通路品牌的竞争中差距反而拉大。有些品牌在短期销售目标压力下,将线上通路作为短期放价冲量的途径;或者将其作为缓解库存的低价排空的下水道。这样做,短期可能见效,但从长远看,既伤害品牌也耗损线下渠道生存的基础。上面的两种做法,都是投机主义的体现。
第四,有些制造商在组合线上线下通路时,未对产品品类、品种以及价格进行适当的区隔——实际上是未对顾客人群、需求集合以及需求发生的场景进行细分,没有使主体通路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反而使主体通路的整体效能下降。
当喧嚣退去,当下许多品牌痛定思痛之后,开始优化网络、社群、终端(现场)三个与顾客发生交互关系或顾客进行价值体验的空间(既是媒体,也是渠道)的组合,并将交易功能在这3个空间内合理分布。如果3个空间均有交易功能,则根据顾客结构以及需求场景的构成,对产品、品种进行区隔。如果产品区隔没有必要或没有可能时,则控制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不人为地强制引流,而是根据现实的顾客流量特点,主动贴近顾客、挖掘顾客流量(参见《连接:顾客价值时代的营销战略》,施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