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培训课程的内容演绎到底什么样的状态下才叫作真正的精彩?没有人能给出非常准确、可度量的量化标准。但是,从学员角度来看,还是有几个维度可以作为参考的尺度。
第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轻松、快乐,即所谓的“开心”。俗话说:“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无论是从成人学员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角度,还是从培训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角度看,让学员“听得开心、学得开心”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不过,这里指的开心,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员,让学员仅停留在感官上刺激层面的快乐,而是要求培训师在内容演绎过程把握节奏,让课程的演进过程“张弛有度、动静相宜”。
第二,是“开眼”。即培训师通过有效的内容演绎,能够带给学员一些新鲜的资讯。这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资讯分享与交流的便利性,并不要求培训师“制造”所谓的新鲜资讯,事实上也不大可能。这里指的新鲜,更多指向培训师就同一资讯或事件,向学员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或思考触点。同时,开眼还有一层含义,指培训师在内容演绎过程中能够向学员描述、塑造更多的感性形象。
第三,是“开窍”,这个参考尺度最为重要,也是培训课程最终的指向,指学员能够借由培训师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演绎,不断地进入某种角色,然后经由具有“代入感”的角色迁移作用,最终引发学员对某些问题的深度探寻,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触发学员的行为改善意愿。
那么,要实现或不断接近上述状态,培训师在课程内容的演绎上,除了不断熟练掌握并运用一些方式方法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向上的努力精进,是确保内容演绎技巧产生更大、更好效果的思路。
第一个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语言平实,切忌空洞说教,我们称之为“平常话”,也就是在内容演绎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通过持续的改进,以增强与学员的“交流感”。这里需要提醒注意,“报告腔”和“文艺腔”是内容演绎的大忌。
第二个是内容本身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所谓“身边事”。有些培训师特别喜欢采用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经典内容,虽然这样并没有特别的错误。但是,这些所谓的经典,其实离绝大部分学员的真实工作和生活场景都很遥远,即便道理很正确,方法也很到位,问题在于,学员根本不具备类似或水平相当的资源。这也是致使很多培训总是“听得很激动,想想都感动,课后无法动”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会强烈影响内容演绎效果的培训师的“真性情”。就是要求培训师要“正向引导,切忌矫揉造作”。其中的关键就是“真”,指培训师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包括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要有一份真诚、真实、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要有真爱,更要说真话,只有“真”,才能让人信任、信服。
总之,内容演绎对培训师至关重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3所示。
图2-3 专业的内容演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