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案例:服装业、鞋业的华丽转身

关联案例:服装业、鞋业的华丽转身

 

 

一、   美特斯•邦威

 

美特斯•邦威创立于1995年。创立之初,只有注册资本50万元,十几个人。美特斯•邦威老板周成建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嗅觉,在20世纪中期看准了年轻人需要价格相对便宜一些的休闲服装的市场空白,将自己定位在休闲服饰市场,推出T恤、夹克,结果生意非常好,1995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00多万元。

美特斯•邦威的服装品种越来越多,但自己的工厂已经没有能力去生产这么多品种。怎么办?美特斯•邦威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去扩大产能,而是选择了将生产全部外包,甚至关闭了自己唯一的加工厂,从此走上了“虚拟经营”的道路。

美特斯•邦威同时开始走出温州,到杭州、上海投资开直营的专卖店。但是,网点的异地扩张,一方面资金跟不上,另一方面管理跟不上。美特斯•邦威又退回温州,在上海缩小规模,引进代理商、发展代销店。在摸索中,美特斯•邦威发现要让这种模式运转成功,必须有一个可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平台。

随着美特斯•邦威供应链系统的逐步上线,从1995年到2000年,订单交货周期由15天缩短到8天;应收账款周转时间从30天缩短到2天;拥有2211家直营店和加盟店;销售额由500多万元飙升到8.7亿元。和凡客诚品不同,美特斯•邦威没有绕过产品设计的难题,而是组建了由133名设计人员和工艺专家组成的强大产品设计团队,拥有每年3000余款的产品设计能力。现在,美特斯•邦威也从一家拥有2家工厂、数百工人的制造企业,转型成没有一台缝纫机,只有供应链系统、品牌运作和研发设计的“虚拟企业”,打造了可以与耐克相媲美的“虚拟经营”模式。

二、   李维斯

 

在美特斯•邦威尽量将自己成为“轻公司”的时候,地球的另外一边,一个“裁缝”也在考虑如何给客户提供最好和最快的成衣,它就是拥有150年牛仔裤制作经验的李维斯。

2006年,李维斯建立网站,承诺顾客只需完成几项简单的选项步骤,就可免去试衣间的繁琐。顾客可以通过几个选择的步骤,就在李维斯的经典裤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款式和颜色,经过3-6周后这条“定制”的牛仔裤将直接送到客户住处。而且定制牛仔裤的价格和商店里所买到的“批量产品”相差无几。

 

三、   奥康

 

和美特斯•邦威的老总周成建一样,奥康集团的总裁王振滔也是一位保留了本色的“制鞋匠”。周成建在电视节目“波士堂”中所展示的“才艺”是用三分钟裁剪出一条裙子,而王振滔的形象也更接近于“乡镇企业家”。

中国的鞋业和成衣业非常接近,虽然也是在三十年前崛起的,但是很快便占领了全球的制鞋份额中的重要部分。国内制鞋龙头企业奥康集团推出了“量脚定鞋机”,一直希望能够做到在3000家专卖店里提供这样的服务:只要顾客把脚踏上机器,就能采集到脚型的各项数据,然后客户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定制到独一无二的皮鞋。

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透露,早在五年前他就设想开办不摆鞋的专卖店,即店内无需陈列样品,顾客只要通过电脑就能自由选择心仪的皮鞋,并由厂商在定制完成后送货上门,而“量脚定鞋机”的研制成功令这一设想成为了现实。据介绍,项目由奥康集团和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联合推出,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中国设计人员习惯并能全面实现鞋类产品创新的设计开发平台。

如果我们把美特斯•邦威、李维斯和奥康联系在一起,我们是否能够勾勒出这样的一个行业转身的“大构想”?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在需求的源头采集最精准的数据,然后利用信息系统将这些数据直接传输到后台的制作流水线上,通过自动化的生产线和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完成制造过程,并以最快的速度递送到客户手上。

如果这样的“敏捷制造”实现了,那么可以说这是成衣行业从“珍妮纺纱机”以来的又一次巨大的革新。而上一次“革新”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改变往往不是由一家企业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从“飞梭”到“珍妮纺纱机”再到“骡机”、再从人力驱动到“蒸汽机”驱动。为了运输这些快速生产出来的商品而建造“铁路”,直至“飞机”,接着是建造“巨型购物中心”……

一个环节的改变往往只是揭开了一个新时代到来的一角,只有所有配套环节都在这样的生产力提升的连环效应中得到改善,我们才能迎来完整的“新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