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在下定义之前,我们先用直观的案例来观察其作用:什么样的企业需要用它?套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器”?
企业长寿的奥秘:套利
自从苹果公司出品iPhone5开始,各大网站上就有各类嘲笑苹果的图文出现,大家开始讥笑苹果公司创新力下降,恶搞它的苹果手机从第5代到第10代只会做大小上的改变,连外观都不会变。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不知道苹果公司如何化解这种危机(我们预测是再次研发出新一代潮流性炫产品,引发全世界消费电子产品的新风潮,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等),但是我们要提示性地指出如下现实:
对任何产业来说,都存在技术跃升期(突变期)和技术停滞期。从长远的周期看,后者时间更长,这恐怕是确定一定及肯定的事实。当产业处于技术停滞期的时候,产业内的竞争者不可避免的会赶上来,这个阶段,魅力型企业的优势会急剧下降,企业如何渡过这段漫长的日子?
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来源都集中于产品差价,一旦到了技术停滞期,利润会大幅下滑,从而引发资本市场的唱衰,员工的离去……恶性循环可能会启动,这种故事每隔几年都会出现。只有当一个企业的利润来源多元化时,企业的资金会更充足,渡过这段日子的可能性会加大。
苹果遇到的问题,也是索尼曾经遇到过的问题。不同的是,在漫长的技术停滞期,苹果有当年投资入股的产业链上核心零部件厂家的盈利收益,苹果还可以依托巨大的服务产品持续产生利润——各类软件的分成收益和部分广告推送收益,所以,苹果公司依然光鲜亮丽,索尼则因为盈利点过于单一被打倒,到目前为止还在努力复苏。
2014年2月6日,传来索尼要出售VAIO品牌电脑业务的消息。趋势比预测来得更快...... 有网友预测,过不了多久,SONY手机也会逐步消失,SONY彩电也存活不了太久,能够留下的或许只有游戏机了。
我们想说的是,没有在魅力产品之上设计套利模式,硬件做到顶级精致的索尼,恐怕也免不了成为工业化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失败的案例。
新锐企业崛起的奥秘:套利
经过20年的竞争,中国各产业都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产业巨头,在这些巨头们的身后,是他们树立起来的种种门槛,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述产业格局坚冰的局面有机会被打破,各行业都有新锐企业崛起的空间。
强者弱处不经打。什么是领导品牌的软肋?利润型产品。各行业的巨头已经习惯于高端产品高毛利,而且,行业中的“高端产品”的生产或组装门槛并不高,一旦有企业主攻高端产品,采取低毛利定价,就会在市场上引发“追求美好生活的屌丝”们的追捧……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机会,新锐品牌逆袭领导品牌的产业机会都来源于高端产品,小米手机只是一个手机行业中的例子,乐视TV在2013年开启了互联网电视集体冲击传统电视机品牌的攻势,类似的景象很快会在其它行业看到。
问题是为什么行业巨头们不强势反击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利润。高端产品的毛利差价是巨头们的主要利润来源,他们宁愿市场被分掉30%,也不愿意放弃这一块的利润。但是小米手机、乐视TV这些新锐品牌的商业模式,却并不把核心产品的毛利当做主要盈利来源——行业巨头们的噩梦开始了。
这将导致他们逐步走向更惨的境地,直到他们开始扭扭捏捏地放低姿态。这不,索尼的高端机器价格也降到“传统”定价水平的一半了,华为走得更远,任正非甚至开始考虑依托华为手机建立电子商务渠道,在这条渠道上卖阿根廷牛肉赚钱!
新锐企业如何玩转这种模式?他们把利润率打到极低的水平,甚至是0,然后用产业杠杆在其它商品上盈利,在资本市场盈利……各种各样的套利手法支撑了主打商品(亦称明星品种、大单品)的低利润甚至亏损式“疯长”。
企业组织力的来源:套利
中国企业面对的内部管理问题正日益突出:员工不再像10年前的员工那么单纯。在“房奴”“车奴”“教育奴”“医疗奴”的生活压力下,员工变得更有谋略,一边“家臣化”,对老板如同皇帝般的无条件服从,一边联合各部门人士,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外循环链条或者体内循环链条,大发其财。而企业,也就成了一堆人而非一个组织,摩擦损耗大于价值创造,裂变的力量强于集中的力量,企业开始频繁动荡或停滞不前。
这类管理问题单纯从做事的角度,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是解决不了的,只能从业务系统的联动中来寻求解决之道。
咨询公司是公认最难管理的企业。知识性工作者不愿意接受“缺乏人性关爱”的刚性管理,厌恶等级森严的组织架构,加上咨询作业的过程与结果基本上是“手工活”,项目质量和客户满意依靠“手工师傅”,所以咨询师和公司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就特别强,分配体系无论怎么设定都不打不成满意的均衡,最终咨询公司不断裂变,骨干咨询师纷纷自立门户搞小作坊,所以咨询公司被称为“做不大”(没有规模化基因)的公司。
有一间咨询公司却在这种产业特点下实现的迅速做大。它的商业模式特点,就是运用了产业套利,即利用咨询服务切入客户的IPO项目,因为互相信任和知根知底,客户通常愿意引入其作为一个小的投资方,作一个PRE IPO项目,1000万是非常小的投入数额,但其3年盈利是5000万到1亿之间,比咨询项目的盈利大好几个级别,咨询与商学院(培训)项目的盈利贡献,反而成为次要来源。
这种模式相当于用咨询资源撬动了投行业务,咨询部分的收益基本上分给项目组,老板的收益来源于投行业务,小产业撬动了大产业,苦逼产业撬动了奶酪产业。这种套利结构的设计,支撑了该公司在咨询业务中的分配方案设计,分配最大限度地倾斜到员工,内部管理难度直线降低,人才得以汇聚,业务规模、公司体量也迅速规模化。
在其它的产业中,我们也发现过类似的案例,业务层面一旦设计了不同层级的套利,不仅仅带来了营业额的增长,而且对内部组织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组织的优势才得以发挥。
以上是套利思维及模式对公司盈利及组织结构的几种常见作用。套利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当您的业务模式具备套利性时,您的公司就会形成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领先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通常,竞争对手的噩梦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