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与组织的冲击

从以上趋势,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组织变革的端倪。设想一下,如果集团公司无限扩大,流程化程度越来越高,直至扩展到全社会,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纳入整体生产过程中,而成为单个生产单元?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正是延着这一逻辑发展而成的。

1.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1)平台化。

以往,企业完成产品到客户的联结是线性的。从了解客户需求开始,到设计、采购、生产、包装、销售、配送,直至售后服务,产品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到达客户终端,并满足客户需求的。这条路径我们称之为产业价值链。传统企业或者经营整条价值链,或者在链条的某一环节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实现产品到客户的联结是平面的,平台化的。从了解客户需求直至满足客户需求,都是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比如小米模式,了解客户需求无需调研,而是组建社区直接收集意见;研发无需组建队伍按部就班,而是整合社会资源迅速形成专业意见;生产无需建立工厂,而是制订标准委托加工;销售无需打通渠道,而是网络平台直达客户。

对比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与传统企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更像是置身于全社会为某一集团公司之下的某一生产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完成协同,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根本目的。

(2)专业化。

以往,产品与服务追求尽量大而全。只有越全面地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发展才越有保障。而在互联网时代,产品与服务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全面而求极致。只要某一点做到最优,就有生存的空间。过去,企业鼎足而立的现象很普遍,跑赢某一地域的竞争对手,就可偏安一方。而互联网时代则是赢家通吃法则,平台可以轻易渗透任何角落。没有别人无可替代的亮点,就只能被整合。

2005年参观某区域人才招聘网时,笔者曾质疑他们如何在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巨头挤压中生存,对方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性招聘网无法完全替代区域性招聘网络。虽然道理不错,但如果不做定位上的区分,不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专业化,最终只能被兼并,或者被挤出竞争行列。

对比分析互联网时代组织与传统组织,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更像是将全社会视为一个集团公司,自身聚焦于某一需求,专业分工更为细致化。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来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的全过程。

(3)速度化。

如果说传统企业赢得竞争的点还有很多,那么在互联网时代,速度几乎成为竞争的唯一要点。只有速度快,才能先于对手建立平台;只有速度快,才能先于对手占领市场。

笔者曾经见过一家只有20多人团队的国外公司,但他们却创造了年收入近百亿元的奇迹。该公司针对课程开发者分散与受众同样分散的情况,打造了线上和线下平台,面向全球人员收集原创课程并发布。尽管有的课程只是两句话,有的课程只是三个观点,但只要有价值,受众就会给予评价。该公司总裁告诉笔者,他们要做的事只是与最受好评的课程原创者签订合作协议,然后包装课程,再销售出去。

在互联网时代,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需求,都会创造出巨大的商机。然而,互联网时代又充分体现出先入为主的规则,速度为王,赢家通吃。最近WeWork模式比较火,许多中国公司纷纷进入这一领域。笔者认为,地产商们或许可以凭此模式掀起一波获取资源的热潮,但真正做此模式恐怕已经有点晚了。

2.互联网对传统组织的冲击

针对以上三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组织也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特点。

(1)组织无边界。

以往企业中的人、财、物有明确的边界。但平台化本身就是“只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而专业化与速度化更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最好的资源,赢得先机。如果说传统经济社会中的最小细胞是企业,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最小细胞已经细化到了个人。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独有的价值,在某一领域中为很多不同组织提供专业服务。

比如,到家美食汇充分利用当地小区的退休老人、全职太太等资源,既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工成本,又解决了客户的信任问题。当然,互联网时代的种种行为也正在给传统社会规范带来冲击,未来劳动关系如何界定及是否需要界定等问题,都将是研究的课题。

(2)管理无层级。

过去为保证战略传承和执行效率,企业要建立层层组织,往往形成高层决策、中层管理、基层执行的金字塔形模式。而在互联网时代,满足客户的方式已经平台化。组织中每个单元、每个个体都以其专业能力实现价值,管理越来越契约化、机制化、非专业化,而以管理为生的中高层,自然也渐渐缺乏存在的价值。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更加体现出管理无层级的特点。比如,乐食派使产品的制作过程几乎完全标准化,服务也基本标准化,然后去除了所有中层,绩效管理直接针对服务员。这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减少了运营成本。

(3)运行无法度。

过去,“行有行规”,每个行业都有特定的共性模式。而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共性思维,没有共性模式。大量具备互联网思维又脱离原有行业束缚的企业跨界,反而出人意料地成功了。传统金融领域企业必须具有资质,以保证投资人安全。而互联网金融P2P、O2O、众筹等模式的兴起,越来越模糊了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