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如何避免系统错误的爆发:生辰纲是怎样丢掉的

任何一个重大事故,都是众多微小失误积累而成。管理者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做出何种选择,在当时都属于利弊权衡的判断,而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水浒》上“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尽人皆知。尽管它是小说,但不妨拿来作为一种准历史案例来研究。撇开故事中的价值判断,单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技术性分析,让我们看看,杨志当时押运的时候,有没有可能保住生辰纲不致被劫?

管理中的任何错误,在事后分析时,都会有一系列的“如果”。用一个常见的术语来说,即生辰纲的被劫是系统错误而不是偶然错误。从押运的准备阶段开始,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出错,就可以“挫败”晁盖和吴用他们的计谋。但是,所有环节都出了问题。

在梁中书安排杨志押运时,尽管他接受了杨志化装押运的建议,但却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所以,对杨志的授权并不充分。而且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派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同时押运。杨志尽管看到了问题,以不接受任务相要挟,迫使梁中书表示由杨志负全责,并叮嘱老都管和虞候“都要听他言语,不可和他别拗”。但梁中书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埋下了后来的押运班子内部冲突根源。

上路以后,杨志如果能够同老都管和虞候很好沟通,使他们三人对自己的计划有充分理解,也许能够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然而,杨志仗着自己有梁中书的授权,根本不把那三人放在眼里,说不定还在心里暗暗骂那三人是酒囊饭袋。由此,以后的冲突已经基本酿成。

如果杨志在路上能够对挑担的军士善待一些,让基层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特殊性,取得他们的配合,哪怕是有限的配合,而不是站在对立面,那么,即便老都管看不惯也无能为力。可惜的是,杨志对军士非打即骂,靠藤条说话,等到达黄泥冈时,杨志手下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对头,使自己彻底孤立,只能靠高压手段维持,失败就在所必然。

即便是这样,如果杨志把自己的方式坚持到底,断然拒绝老都管要求休息的建议,坚决不同意士兵和老都管买酒的请求,纵然组织内部的关系会进一步恶化,但不会上了吴用和白胜的蒙汗药圈套。同样可惜的是,杨志犹豫了,他要顾忌老都管的面子和军士的情绪,以侥幸心理让了步,以图缓和团队中的关系。这一步的错失,是管理者最值得琢磨的。从理性判断的角度看,杨志面临的是缓和团队矛盾和保证押运方案实施的选择。这个选择,在当时的情境下没有对错,只有权衡。而且,正是杨志本人前面的高压手段,把这种选择的难度推到了极端。当然,从事后判断来看,杨志选择错了。但对错是一种结果判断,而不是即时判断。决策中的即时判断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权衡。如果在选择之时就能明确判断对错,那么,决策就不需要智商。

这一连串的错失凑在一起,就是神仙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晁盖他们把生辰纲劫走。由此看来,杨志的失败,不在于晁盖和吴用他们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自身失误的连续迭加。套一句老电影的国军台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这种说法不过是对自己错误的一种掩饰和卸责而已。

从生辰纲的被劫,我们还可以看出,任何系统的崩溃,通常不是某一个偶发事件决定的,而是一连串偶发事件的积累。总会有一个偶发事件,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想避免系统错误的爆发,就需要提前一点一点把稻草卸掉。寄希望于某一次英明的拍板拯救全局,而不是靠水滴石穿式的不懈努力来逐渐改进,那是一种幻想。事后经验的总结归纳,往往会夸大标志性事件的意义,而忽略那种微小的善性积累。任何危机都是由细小的失误和偏差积累形成的,管理要防患于未然,注重细节的改进,尤其要防范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的偏差。而且这种改进肯定要走“微处理”的道路。“柳暗花明”必须有“山重水复”的持续迂回,否则就是空想。

再进一步,杨志能不能在一开始就有所改变?我们可以看出,杨志的每一步失误,不是杨志的精明程度不够,而是此前的行为积淀已经把他推到了这条路上。他的失误,实际上已经成为他的无意识行为。只有在杨志认识到了这种无意识的潜在危害后,即把无意识转换成有意识,这才有可能改进杨志的管理行为。管理学的作用,更多地要反映在把经理人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方面,才有可能推动管理实践的改进。所以,管理学中的“如果”是提供后来警示的,而不是改造此前行为的。“历史没有如果”,道理就在这里。要改变行为,必须意识到行为的逻辑,知道行为的隐含假设,无意识行为是不可改变的。不去发掘无意识行为的内涵和逻辑,仅仅盯住有意识行为,就失去了学术的本质。好的学术,是要人们看到那些人们原先没有看到的东西,而看到以后由恍然大悟到潜移默化,由“原来如此”的惊叹再到“不过如此”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