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困境:领导缺位,机制不灵,管理失效

笔者最近观察到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管理失效。其实管理很简单,不管是结构还是控制,其实都可以简化为PDCA管理循环。但是中国的企业做了这么多年管理,只有华为这种少量的企业管理是有效的,多数企业的管理是失效的。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代表新经济的互联网企业却很少谈管理,甚至厌倦管理。比如说小米,笔者曾去了两次小米,也跟360打交道,周鸿祎就厌倦管理,他讨论到管理就烦。但人家的业绩很好。我们遇到的挑战是,我们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

经过观察,笔者发现很多互联网企业确实没管理,比如说组织就是“一团儿”,没有明晰的结构,内部的计划控制很粗糙。有家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没有PDCA,我就定一个目标,然后勤复盘就行了。”这个过程当中,当事人有没有尽最大能力把这件事儿做好,一复盘就行了,没有特别的管理。但是我观察他们有一个地方做得很到位,就是机制。

机制和管理不是一件事,机制是比管理更本源的东西。周鸿祎跟雷军对产业的理解不相上下,但是360和小米差距很大,为什么?其实是小米的机制做得更好。

笔者认为机制就是三个内容:分权机制、分利机制、评价机制,这三个机制是“三位一体”。为什么说小米是一个好企业呢?因为他们分权分得很到位。比如雷军说要做什么东西,并解释后,我们去访谈他下面的合伙人、产品总监、产品经理,这一群人说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情,这说明这个机制是有效的。小米一年投资50多个企业,不可能都到雷军这个层面去决策,到合伙人这里就决定了,雷军有否决权,但他从来没用过,这就是责权利一体。如果你弄砸了一个项目就永远没机会了,这是机制,里面也有评价。

早期的管理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是用自己的家人管。比如,笔者成立一个企业,开设了分支机构,然后派笔者老婆、儿子、兄弟去。后来管不过来了,怎么办?找合伙人,一年联系一次,只要审计财务,钱到时一分就行了。再到后来由于合伙人在策略、战略上的意见不同,于是就有了管理。所以管理是在机制之后,在机制解决不了问题以后才有了管理。

管理有了以后,就有了协同。笔者认为,互联网掀起的这波强机制弱管理的大潮,包括合伙人机制,它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中国企业的补课。中国企业从创业开始,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是没有机制的,是老板带着一群随从,带着一帮兄弟干,是家长制。家长制是没有机制的,是论功行赏,赚了多少,赏给你多少钱。

紧跟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了机制,企业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没有。

企业做了很多,如做了分权手册、评价体系、分配方案,但为什么大量的企业管理依然失效?业绩依然不理想?笔者觉得真正的问题在这里,就是员工对企业的事儿有没有责任感。如果员工不把企业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所有的机制和管理都会失效。

机制和管理唤不起员工的责任感。而笔者一直认为,是领导唤起员工的责任心。领导把钱、权力给他,他就会有责任心吗?笔者带过团队,曾让一个员工负责一个客户,但是最后发现他不是对客户承担责任,而是对回款承担责任。你唤不起他和你一样的责任感,怎么办?

真正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是领导编一个故事,说上面有天堂,未来很美好,员工就会很冲动。这种事儿不是机制能解决的。领导的认可,领导的呼唤,领导的感染,这个功能其实是组织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当企业什么都没有时,领导人的感召力太重要了,这个时候领导人在企业当中的责任就出来了。

所以笔者一直有一个主张,研究领导力要真正研究领导应该在企业里扮演什么角色。企业需要领导人承担什么功能,他就要承担什么功能。

具体来说,在机制的底层,领导的功能是唤起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至于说是用家长制的方式,还是用交易型的方式,或者是用变革型的方式,一是要根据员工基础,二是要看企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