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渠道如何做

今天,享受全渠道的价值效用仍是一种奢侈、高成本的消费。想好,肯定不会在今天。

1.技术应用壁垒将长期存在

商业理念会快于商业实践,全渠道理论基石在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零售概念店要普惠大众,还要走一阵子。业界对尖端的理念总是非常热心,而对系统和细节负责的永远是实业家。

“统一客户、统一商品、统一库存、统一供应商、统一营销、统一销售、统一支付、统一服务八个方面”,大多数企业还在臣妾做不到的阶段!不是说技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应用还不顺畅,效果还不好!IBM、SAP、猫酷、喵街、飞凡……实际的局面你懂得!

2.商业模式仍存在致命环节

阿里解析的赋能商家的“商品通、会员通、服务通”,是基于自己会员体系及平台地位来说的,打通不同的渠道和管理后台是阿里的技术强项。从零售企业角度讲,除技术问题,还有“实现成本”的致命问题,包括流量陷阱、物流陷阱和规模陷阱,说白了,做这件事成本和收益严重不匹配!阿里可以有很多收益,脏活苦活别人在干,优化后台服务是应该的,而且,京东可能正因感受其累才有劝解“放弃电商部门”之说!

3.基础能力还非常薄弱

全渠道设想的美好在于,顾客可以无差别地享受多触点的优美体验。事实是渠道的体验差别已经形成了顾客心智壁垒!顾客购物首先打开的还是淘宝、天猫、京东及一些对口应用。大润发线下够牛了吧,飞牛却始终不牛,你为什么不去飞牛网买东西?

对更多零售企业来说,不如大润发的企业多了去,如何让自己的品牌背书惠及双线,基础的能力还需不断夯实,两栖操作更有艺术!

4.规模效应远未形成

线上的好处是顾客跨越了时空边界,但物流却无法超越时空,3D分布式生产终端是未来!苏宁与京东建了那么多的物流,养了那么多的物流人员,必须不断向上增加业务量才有可能。B2B物流和B2C物流效益差别大了太多,在当前的生产条件下,规模量超越一定的边界阈值仍是王道!而对很多零售企业来说,规模远未形成!即使形成了规模,满足个性化需求也不一定符合边际效益逻辑。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任何一个搬运环节都是成本。打破做的越多,亏的越多营运魔咒,高溢价是一种,有限的反便利也是一种!

很多报道说国外实体比电商牛,那是他们还未尝到技术的魔力,看未来吧!

顺理成章的是,要做好全渠道必须先解决问题,更需要营运的积累。大悦城已经有了一定效果,我相信飞牛网的坚持一定会迎来突破。云猴网、天狗网、红领巾…..会有坚持的价值和倒逼的变革。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可能不是简单的上述表象,但一定需要殊途同归:价值和效率!

最近接触了一些公司,对于全渠道,已经有了很多实质的运用,操作也更接地气。对零售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依照自己的资源状况进行合理的战略选择:

(1)大公司做系统性技术应用创新。有钱,多些任性,规模越大,责任越大。所以在全渠道探索中,像王府井、百联这样的企业,替很多企业在摸索,即使走些弯路,也会是很大的财富!

(2)小公司用技术而轻应用,做有节制的业务。全渠道的轻应用,应该是架构齐备,但业务范畴较小!聚焦于某些品类,如跨境、母婴、爆品等,或某些业种或业态,如纯超市业务上线等,配送局限于同城、本区域或限定社区等。既能融入时代,获得营运积累,又不至于亏损过大,可能是最务实的选择!

(3)专业公司做全链条。如单品零售公司、零售服务公司等,可以尝试更多的创业型尝试。技术需求相对小,但模块构架需求可全,链条可以非常精深。

至于具体技术、具体方法、具体内容、执行策略,有很多专业公司提供解决方案。有些企业说我就不做,踏踏实实地服务线下客群也无可厚非。过去网站疯行的时代,有企业就是不跟,新事物永远有人跟随有人舍弃,但从追求卓越的角度,企业该追求的本质是:要与顾客进行更高效的沟通和情感联系,可以精准营销先来,商品交易最后!

吴晓波说:“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价值被重构,包括时间的意义和对能力的定义”、“淘汰人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工具”。全渠道是一场大变革,它的价值不该仅仅是定义,而是思维立场!

应对新时代,技术的力量先武装起来,然后才有持续营运的价值!今天,我们不用再夸大或蔑视全渠道,形式和内容都该务实地回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