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历代君主三教并用,大多崇佛,包括建寺度僧,尊宠高僧,主持翻译佛经等。高祖李渊于武德二年(619)下诏,全国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禁止屠宰。太宗李世民崇信唯识宗高僧玄奘;高宗李治下令道、佛“不须更为先后”;武则天主持翻译《华严经》八十卷,崇信禅宗高僧神秀和慧能;玄宗、肃宗则是菩萨戒弟子;宪宗则奉迎、供奉佛骨等。朝廷的政治支持,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唐王朝统治者的支持下,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发达,或官赐,或私置,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如公元656年,高宗在长安置西明寺,赐田园百顷,车五辆,绢、布两千匹。宪宗时,山西玄中寺拥有官赐庄田遍及150多里。佛教寺院私置土地,遍布全国。如浙江天童寺有田13,000亩,占地跨数县,年收租35,000斛。当时有人说:“凡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300从全国看,时人有“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301之说。佛教寺院经济发达,为唐代佛教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在佛经翻译方面,从武德元年(618)到贞元十六年(800)的183年间,有译者46名,译经435部,计2,476卷。这些翻译家兼通汉语和梵文,所译佛经释义准确,质量较高,在佛教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被称为“新译”。“新译”为唐代佛教的发展贡献了更准确的思想材料。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准备和积累,到隋、唐时,佛教进入大创造、大发展时期。众多佛教宗派,一时并起,辩难争鸣,最终产生出中国独有的佛教宗派。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几个派别。这些佛教宗派的宗旨和思考的基本问题,都在于解决人如何解脱成佛的问题,只是对于解脱成佛的根据、方法,各自的理解和表述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