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一动,善恶之几

“诚无为”是什么感觉呢?如果单纯从学术、考据、思辨上来分析,很难找得到心性修养上感觉,那么,就只会在“空”、“有”、“无为”这些字眼上打转转、犯迷糊。这一章其实是全书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难点,指出了儒家性命之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诚无为”,说的是我们的本体之诚,它是无为的,显现出来的是一个静相。

说到“无为”,对《金刚经》比较熟悉的朋友,脑子里就会冒出一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念起来很顺,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呢?有人说“无为”就是一种方法,也有人说要以“无”、以“没有”为方法,古今中外的一切圣贤人物,都是以这个“无”为根本大法的,在这个上面狠下功夫。的确是这样,前面讲“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你这上面的功夫下足、下够了,你就可以成为圣贤。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无为”就是什么都不要去做,但是,真正在心性修养上有感觉的人,就会知道正是因为这个“无为”,才会成就万法,所以才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其实,“静”和“动”、“无”和“有”,都来源于一个地方,都是一个东西所生。“无为”,是事物本体,即心体之“诚”所显现的一个静相;但是我们的心体还有动相啊!这个“诚”的动相就是“有为”,就是“无不为”。

“诚无为,几善恶”,这又怎么讲呢?其实这一句讲的,都是上面那一句“静无而动有”。这一章是在解释这个“静无而动有”之心体,是怎么推演变化,是怎么自然发动的。

什么叫做“几”呢?这就要回到《易经》的基础知识上来说了。《系辞》里面讲:“几者,动之微”。平时我们都会说“时机”、“机会”、“转机”等词语,古文中这个“机”就是与“几”相通的。几,给人的感觉是处在一种转折状态中,或者事物处于阴阳交汇状态时,突然产生的变化。一个事物刚刚产生瞬间变化的这个时间点,就叫做“几”。这几天成都的天气很好,树叶也开始冒出小芽,这个就叫做生机勃发。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的时候,这个“几”已经过了。“几”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刚刚冷到极点又重新转暖的那个瞬间,就是在事物将动未动之时。这是一个时间点的概念,一旦事物的转化已经生发,这个“几”就过去了,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

“诚无为”,心体本相既无所谓静,也无所谓动;既没有所谓的是非,也没有所谓的善恶。本体是超越了二边对立的绝对之物。诚者不欺嘛,它不是单指善良的、好的东西,而是指不论好坏善恶,都是明明了了,真实不欺。我们做了好事,心中一念之“诚”就晓得这是好事;我们做了坏事,这一念之“诚”也知道这是坏事。“诚”本来是心念纯粹的状态,没有任何念头,不加丝毫区分,但是“几善恶”,即在善恶是非之念生发出来的一瞬间,这就是“几”。当我们的种种善恶是非的念头一出来,这个“诚”之心体,马上就能抓住这个“几”,它知善知恶的作用马上就生起来了,是非善恶就立判了。

我们看学术界的很多哲学义理的思辨,什么性善论、性恶论、有性论、无性论,千古以来争论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第二义上的思辨,跟第一义的性体本身,没有丝毫关系。诚,是我们的性命本元,它本来是不静不动、不生不灭,但是我们一分别、一思维,善恶美丑马上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