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铺好HR系统的“基石”

有几项工作可以说是HR系统的基石,包括职位职级体系、职级薪酬框架、公司素质模型、岗位胜任力体系,这些基石一旦铺好,其他HR工作就像车子,可以在这个坚实的“路面”上行驶了,比如招聘选拔、晋升调薪、培训发展、降职淘汰等工作,都是需要建立在这几个“基石”基础上的。

(1)职位职级体系

职位职级体系建设是HR系统运行的第一块“基石”,所有的HR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它。公司的职位职级体系,包括职位序列、职位职级两大项内容,职位序列代表了公司的业务性质、业务领域、业务流程在职位上的体现;而职位职级代表了公司不同职位在公司内的相对价值权重,相当于用一把尺子去量好所有的岗位。

Y公司的职位序列,分为六类:产品类(P序列)、技术类(T序列)、商业类(C序列)、职能类(S序列)、管理类(M序列);而不同序列中,分别有不同的职级体系。

在职位职级的基础上,延伸出来公司的职位发展路径,晋升机制、调动机制等,而招聘、考核、培训等工作也是针对职位来开展的。所以,林枫从一开始,就开始构建这项HR基础工作。以下是职位职级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些基本概念。

职位职级体系相关概念

项目

子项目

说明

职位类别

按业务流程划分,体现公司层级的流程

按工作性质划分,体现满足客户要求的绩效贡献性质和实践技能性质

子类

按工作领域划分,体现工作范围和知识领域

职级

/

体现职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基于当前业务可以明确的责任贡献、任职能力、复杂度等要求,应用“三维度八要素”工具,评估确定各专业领域职位序列顶点和起点的职级(职位序列高低设置)

职位名称

/

各个职位在对内、对外业务中使用的头衔

任职资格

/

能胜任该职位的基本资格,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经验等

专业领域等级

/

承担该职位所需要的本组织内相关业务领域的专业等级

(2)职级薪酬框架

在确定了公司的职位职级框架后,林枫与HR团队开始构建公司的职级薪酬框架,这是以职级为主要的维度,不同的职级对应着不同的薪酬范围。比如技术类(T序列)有T1到T11职级,每个职级有不同的薪酬范围,这个薪酬范围又是分为ABC三档的。

对于职级薪酬框架,在确定的时候,一方面要确保它的竞争性,也就是它在未来两年内是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的;另一方面要确保对内的公平性,要能基本覆盖内部员工目前的薪酬水平,以及外部招聘人员的定薪。

确定了职级薪酬框架之后,林枫组织对公司所有人的职位职级都做了一个“初始化”,并根据新的职位薪酬框架进行了调薪。调薪的原则,一方面是员工目前薪酬水平与市场薪酬水平的对比,与市场水平差距越大,薪酬的调整幅度越大;二是员工的绩效情况,员工绩效越好,调整的幅度越大;三是一次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因为老员工的薪酬普遍偏低),让所有员工回到统一的“起跑线”上。

通过定岗定薪工作,Y公司把所有的人匹配到合理的岗位上,让所有的岗位得到相应的报酬。最终,Y公司形成了十六字的岗位职级与薪酬管理方针:

​ 以岗定级:客观合理的衡量各个岗位对组织的相对价值贡献(职级)。

​ 以级定薪:基于岗位相对价值贡献(职级),确定岗位薪酬。

​ 人岗匹配:给每位员工评定合理的岗位与职级。

​ 异岗异薪:基于员工的岗位与职级,支付对应的薪酬。

(3)部门职责与岗位胜任力

林枫发现各部门存在一些扯皮的现象,是和部门边界不清有关系的,再往下寻找根因,原来是和各部门的职责缺失是有关系的;不仅部门职责是缺失的,岗位职责也是缺失的(岗位职责是从部门职责分解出来的),更没有相关岗位的任职资格、核心胜任力、绩效目标;但我们对人的评估、发展,都是建立在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胜任力与绩效目标的基础上的。

虽然这块“基石”很大,但林枫还是决心把它填补上去,他组织HR团队、业务部门从梳理部门职责开始,到梳理岗位职责,确定绩效目标,然后明确岗位的任职资格(含知识、技能、工作经验等),并深化提炼岗位核心胜任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林枫和同事们还进一步分析出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课程、进阶赋能课程。

当林枫和同事花了一个季度时间把以上这些内容都梳理完毕,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在HR基础建设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终于被啃下来了,这项工作的完成必将成为Y公司人力资源体系发展上的里程碑,并在日后的各项HR工作开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构建“三位一体”素质模型

为了给公司内部招聘、培训赋能、人才晋升与选拔提供参考,林枫又带领HR团队制定公司素质模型(含通用素质模型、管理者素质模型、职类素质模型)。

这次素质模型的构建遵循以下的方法论与步骤:

​ 业界优秀企业素质模型研究:研究和分析了十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素质模型,并吸取了其中的宝贵经验。

​ 绩优员工访谈:抽样选取了为近两年价值观与绩效考评为优秀的人员,样本数占组织总人数约10%,涵盖各个部门的人员(按总人数比例分布)。

​ 管理层审核与优化:素质模型初步成果发给中高层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在公司高层会议上进行集体评审,高层基于公司战略人才诉求对素质模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优化。

最终,Y公司构建出素质模型的成果如下:

​ 通用素质模型(共7项):踏实肯干、职业操守、客户意识、执行力、持续学习、人际理解与交往、团队合作

​ 管理者素质模型(8项):担责、以身作则、有效沟通、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资源协调能力、经营与成本意识

​ 职类素质模型(通用素质模型的延伸):

营销事业部:坚持不懈、诚实正直、正能量

研发事业部:认真细致、主动承担、乐于分享交流

职能部门:坚守承诺、主动承担、服务精神

接着林枫组织制定了所有素质项的定义、评分标准,以及面试评估问题库,以便让各业务部门在外部招聘,内部人才评估方面有明确的参考标准,人才选拔晋升更为精准,更容易挑选并激励最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