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国内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并不乐观。战略规划能对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的清晰体现,使公司建立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能洞察和发现未来3—5年的战略机会点,并通过动态和循环的战略管理,确保有效抓住战略机会点,设计和构建公司核心业务的战略控制点,以保护公司核心业务成为可持续的利润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对象是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为了制定合适的战略,解码BP和预算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战略,监控和执行是为了战略纠偏,评估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战略执行结果。一切都是围绕“战略规划”而来。但是,不少企业也仅仅对战略规划给予重视,并没有构建相应的体系。
华为2003年第一次做战略规划是引进美式的VDBD(价值驱动业务设计)模型,2006年替换为IBM的BLM框架。据说IBM把VDBD方法论买断了,优化后形成BLM框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华为建立了战略管理流程DSTE。华为管理今天这么强大,其实也是一个逐步学习和迭代的过程。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以来华为基本上是引进复制西方管理体系的阶段,邀请IBM、合益集团、埃森哲、普华永道等西方咨询公司,对标学习西方公司包括IBM、朗讯、思科、惠普、爱立信等,这些公司的管理系统是一致的,是西方一大批优秀企业的实践再加上哈佛、MIT等这些名校的管理学教授一起研究、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一种“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理论框架和务实方法工具,代表了整个企业组织管理的世界最高水平。
从1997年开始,华为通过战略管理不断提升竞争力,使之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逐渐成为“战略中心型组织”,体系构建逐渐成型。通过梳理其构建体系历程可以发现了以下一些事实:(1)企业在不断引入、集成战略工具的过程中,需要对战略工具进行取舍,一些工具可能被边缘化(例如BSC);(2)企业在战略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咨询公司的作用,但又不能盲从咨询公司,在某些方面需要超越原有咨询公司;(3)科学战略规划流程,有助于企业提升机会识别和把握的能力。
国内现在确实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组建战略部,将战略职能专业化(当然,虚拟团队还是主流模式)以及将其作为体系的抓手。除了直接挖竞争对手战略部人员,一般公司战略部的人员三个来源,第一,咨询公司;第二,其他部门转入;第三,来自外部。王亚军在《企业即算法》中提出的战略部“5层定位”非常形象,他认为中国企业里战略职能的角色可分为五个层级,就像一栋房子,地下两层、地上三层:B2层是写手,B1层是帮手(笔者认为实际上也是写手),第1层是研究员,第2层是参谋,第3层是护持人注意不是从一层开始计数,而从地下二层开始。王老师的解释是在建筑术语中,地面称为“正负零”,地下为负,地上为正。地下两层角色(写手、帮手)的工作主要是证明老板是正确的并帮助传播他的想法。从地上一层开始,战略职能才能真正开始把提高重大决策质量作为目的。
笔者经过思考和观察,认为国内战略部现状分析可以分为5层,笔者建议战略部至少应该成为参谋部(从第四层开始),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为周边部门赋能解决问题。其中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企业战略成了战略部的战略。战略部到底该做什么?是市场洞察?专题分析?SP/BP?还有其他?战略部要逐渐搭建起战略闭环体系,同时也建立自己工作的抓手,而不仅仅是战略规划。
接下来,通过实际案例的方式全景呈现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体系构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