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元钱的旅行

小学有篇课文叫《我的旅行》,课文用拟人的写法,讲述了一个豆瓣从豆芽筐子到一口锅里,又到盘子里被一个小孩夹起送到嘴里,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仍完好无缺,然后被小孩排出身体的历程。小豆瓣最后庆幸的说道,“就这样,我在那个小孩的身体里白白旅行了一趟”。

经济活动中的金钱只有流动才能产生价值,流动和交换使金钱变得更多,更丰盈。而金钱停止流动,就可能出现“一套房变成一张床”的悲剧。财务中的会计工作就是记录金钱的这个“旅行”过程。

小明是个二年级的学生。某个周六,为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小明决定去尝试一下勤工俭学,于是拿出自己储蓄的0.5元钱,并向妈妈借了0.5元,以每张2角的价格采购了5张《中国日报》。小明拿着这5张报纸到地铁口处,吆喝着:“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买份报纸吧!”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埋头看手机,不再看报纸。一天下来,小明只卖出了3张报纸,每张价格1元。第二天,小明又把剩余的2张报纸卖了出去,获得了2元钱。

回顾下这个过程:1元钱先被小明从家里拿出,然后在报纸批发点变成了5张报纸。第一天结束后,变成了3元钱和2张报纸。第二天,2张报纸卖出后变成2元钱,加上第一天的3元钱,小明投入的1元钱最终变成了5元钱。这个过程就是1元钱的价值旅行。

有一天,一名老太太来到银行柜台前,要求取出存折上的2000元钱,取出后,老太太把钱数了数,看了又看,然后交还给银行柜员要求存回去。柜员不解地问:“为什么刚取出又存回去呢?”老太太说,“这是别人还我的钱,我取出来看下有没有假的!”财务人员记录和关注的是价值的变化,而不是实物的流通,与这名老太太不同。

回到小明勤工俭学卖报纸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小明看作一个经济主体(财务专业术语叫会计主体),会计上是如何记录的呢?

1、小明将1元钱投入到卖报纸的经营活动中,其中0.5元是自己的,属于“所有者权益”;另外0.5元是向妈妈借的,属于“负债”。在采购报纸之前,小明手里有1元钱,是他的现金“资产”。“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是相等的。

表2.1 期初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现金

1

负债

0.5

所有者权益

0.5

资产总计

1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1

2、小明用1元钱采购到5张报纸后,1元钱不复存在,变成了5张报纸的存货“资产”,每张报纸采购价格是0.2元,资产总额是1元钱。“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没有变化,还分别是0.5元钱,小明的“资产”仍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

表2.2 采购报纸后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存货

1

负债

0.5

所有者权益

0.5

资产总计

1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1

3、周六小明卖出3张报纸,获得3元钱“收入”,3张报纸的采购“费用”是0.6元,“收入”减去“费用”为小明取得的“利润”,共2.4元。利润属于小明所有,因此“所有者权益”增加2.4元,共2.9元。小明对妈妈的“负债”仍然是0.5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加为3.4元。同时,小明手里有3元现金和2张报纸,每张报纸的进价是0.2元,他持有3元现金和0.4元存货,“资产”共3.4元。此时,小明的“资产”还是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

表2.3 周六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现金

3

负债

0.5

存货

0.4

所有者权益

2.9

资产总计

3.4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3.4

表2.4 周六的利润表 单位:元

收入

3

费用

0.6

利润

2.4

4、周日小明卖出剩下的2张报纸,取得“收入”2元,采购报纸的“费用”是0.4元,“收入”减去“费用”是小明当日取得的“利润”,计1.6元。该利润属于小明所有,“所有者权益”又增加1.6元,共4.5元。对妈妈的“负债”不变,仍然是0.5元。小明手中已经没有报纸,只有5元现金“资产”。资产总计保持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相等。小明周末两天共取得“收入”5元,花费采购“费用”为1元,取得利润4元。

表2.5 周日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现金

5

负债

0.5

所有者权益

4.5

资产总计

5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5

表2.6 周日的利润表 单位:元

收入

2

费用

0.4

利润

1.6

表2.7 周末两天的利润表 单位:元

收入

5

费用

1

利润

4

小明最初投入的1元钱经过两天的价值旅行后变为5元钱,而不像小豆瓣那样“白白旅行了一趟”。金钱在经营运转中能够得到增加,这就是经济活动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