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鲁克管理学能够赋予中国管理学实践特色

今天,中国管理学家和管理实践者之所以关注德鲁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工业文明的进程脱离早期粗放式的工业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向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进发。一个公司制的社会、一个公司制国家形态的迅速形成,新社会模式的日渐清晰,新组织的不断形成以及旧组织变革的剧烈要求……都使我们面临着许多从未有过的考验和挑战。在这样一个时期,去重新认识德鲁克,去实践德鲁克从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理论,并在我们的实践中加以验证,有着显而易见的价值。

学习德鲁克管理学,可以不断赋予中国管理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对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中国管理学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今天,中国管理学界正在大力倡导管理实践与理论的自主创新,这可以说是德鲁克管理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坚持了现代管理学具有普适性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管理学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管理学中国本土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中国管理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我们认为,德鲁克管理学赋予中国管理学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德鲁克管理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我们要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做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中国管理学鲜明的实践特色。管理学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管理学首要的基本观点。管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在于管理理论存在于实践之中。离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和管理的创新,中国管理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参与中国企业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和发展中国管理学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中国管理学走向复兴、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现代管理学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企业家和管理者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管理学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管理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西方管理学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对西方管理理论的跟踪学习和自主创新研究同推动我国企业改革与管理实践中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中国管理学家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同指导企业改革与管理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管理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企业治理和经营管理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德鲁克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德鲁克管理学强调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管理学鲜明的民族特色。管理学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具有不同人文特征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各个企业的具体管理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管理学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管理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经营与管理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实现中国管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这需要我们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管理学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德鲁克管理学,赋予中国管理学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西方管理理论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第三,德鲁克管理学强调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中国企业改革和管理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中国管理学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德鲁克管理学的本质特征。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中国管理学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中国管理学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现实管理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管理理论与实践前进。当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正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为管理理论,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德鲁克管理学强调,中国管理学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国管理学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中国管理学的广阔空间。

对于中国的管理学家来说,德鲁克的实践性管理思想告诉我们,中国管理学家必须走出书斋,走出自己精心构筑的理论象牙塔,奔向实践,奔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认真总结20年来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和“中国制造”模式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形态才能从单一性和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和开放性,通过实践创新来激发理论创新的活力。德鲁克在寄语中国管理实践者和中国管理学家时说道:“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管理实践总是领先于理论。要总结中国企业的特征一定要从实践入手。”“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或经理人。我的著作以及我本人能对这一伟大的事业有所贡献,为此,我深感骄傲和荣幸。在今日中国乃至全世界,没有什么事业比这更重要。”由于受中国企业的迅速增长所鼓舞,德鲁克在1999年曾经这样发问“2005年最畅销的管理书籍会以《中国式管理的秘密》为书名吗?” 遗憾的是,到今天中国式管理并没有风靡全球,还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地实践与发掘。

德鲁克实践性管理思想的真知灼见不但影响着美国管理实践者,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管理实践者。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谈到德鲁克实践性管理思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时,深有体会地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诠释的却是鲜活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现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373

张瑞敏根据企业的实际,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使这个厂于1988年在行业中以劣势小厂的地位战胜许多优势大厂,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这枚金牌要归功于‘日清'工作法,更要归功于德鲁克先生。”张瑞敏如是说。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