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绩效和薪酬体系设计

“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决定人事”,这是基本的管理逻辑,但是,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事问题往往决定了战略的成败。对于农资行业的资深人士来说,深度营销模式的战略和策略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做起来也不复杂,然而,很多企业都难以有效推行下去。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企业文化惯性、组织体系、管理者素质等诸多或轻或重的问题,但是,以笔者的经历观察,深度营销模式的绩效和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能有效牵引深度营销战略落实和执行。

一、深度营销模式下的绩效和薪酬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经常说,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要为做好业务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为业务服务,落实公司战略和管理要求,适应战略和管理的推进进程。我观察到的那些没有有效实现深度营销模式“落地”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对深度营销模式下的绩效和薪酬体系的独特性认识不清晰,从而使绩效和薪酬体系在设计和推进过程中跑了偏路,进而也“拐带”着模式“走了样”,最后,导致模式失败。

那么,深度营销模式下的绩效和薪酬管理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或者说,设计深度营销模式下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需要注意哪些基本的原则和要点呢?

(一)要顺应深度营销推进的节奏性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会使用农具、学会耕地、学会下种及学会田间管理等,需要很长时间,推进深度营销也是。一步一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落实,一年走出个小模样、三年就能走出大模样。与节奏性对应的常见问题就是对深度营销动作要求的全面性问题。刚开始做,企业既要求做终端,又要求做广告宣传、活动等,业务员根本就做不来,甚至不会做,这种业务要求是落实不到绩效考核中的。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法不责众,最后就不了了之。

(二)要兼顾营销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适应性

一种情况是对业绩突出业务人员的处理。营销人员比较精干,与经销商的沟通能力比较强,业绩也非常出色,不希望有深度营销的绩效考核约束。他的理由很充分,也很难拒绝,况且也没必要打击这些出色的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但是,这些人虽少,影响力却比较大。处理得不好,整个绩效考核体系可能就会流产。因为,大家都认为只是市场和销售的基础不同,自己的业绩都非常出色。

具体的处理措施:将这些不愿意按照深度营销模式要求实施绩效考核的,只能分配到“跑马圈地”市场或者能区隔开的市场,可以依然采用“底薪+提成”方式。当然,在提成比例上,要保证他们利益不受损失。但是,如果月度、季度销售目标没有达成,所负责的市场又在公司精耕细作的范围之内,就必须按照深度营销绩效考核要求执行。道理很简单,业务员有能力做出出色的业绩,一定有自己方法。对此,没有必要“一刀切”,打击其积极性,损害企业的现实利益。当然,达不成月度、季度销售目标,就要按照公司要求参加绩效考核。

另一种情况是考核内容要有兼顾营销队伍转型的适应性。实施深度营销,每名营销人员的工作状态要达到客户顾问的水平。以前业务员只是跑大户,现在让做终端、做宣传、做服务,太难了,也太不适应了。况且,业务员对具体的业务还不熟悉,例如,如何梳理终端网络、如何有效地开展搅动活动等。

因此,要考虑营销队伍的适应性,从单点到多点,从数量到质量,逐步推进绩效考核,不能操之过急,要尊重队伍状态。如果70%~80%的业务人员很难达到标准要求,考核太多、太重,很可能会使整个深度营销模式流产,因为,企业决策者也不会强力推进,否则,也太没有“智慧”了。

(三)要符合总部营销干部业务水平提高的阶段性

营销总部是深度营销模式推进的中枢系统,绩效考核方案推进节奏还要考虑总部营销干部对深度营销的理解程度、对具体一线业务动作的了解程度。要根据总部营销干部能够相对科学地指导一线业务经理落实深度营销绩效考核要求的能力,分阶段深化深度营销绩效考核的要求。因为,绩效考核要相对统一,不同的要求意味着有厚薄之分,队伍就乱了,因此,要分阶段、按照统一要求(70%~80%的业务人员适应工作要求)推进。

(四)一定要保证薪酬体系的正向激励性

一般来说,设计薪酬体系的思路有两个。

一个是“跳高式”薪酬模式。首先要设定比较高的业绩目标,给定了一个“大饼”式的全年薪资水平目标,做不好,要扣减。例如,达不成业绩目标,绩效工资减半,或扣除一定比例的提成等。这种“跳高式”薪酬模式主要是站在企业财务收益的角度,采用高压的方式保证实现高业绩目标。这种薪酬思路在很多行业、很多企业曾经或仍在实施,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可口可乐、海尔等知名企业。一般来说,这种薪酬模式,业务人员心理压力比较大,情绪也比较动荡,只适用于比较成熟的业务模式。

另一个是,“楼梯式”薪酬模式。基本目标设定比较容易,当然对应的薪资水平也是基本确定的,以后随着目标逐步升高,薪资水平提升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业务人员在有基本收入保证的前提下,在增加收入的刺激下,对达成目标的渴望和行动力会越来越强。当然,对连基本目标都达不到的人员,一定要淘汰。

深度营销强调通过有效的市场精耕细作动作,实现渠道有效协同,做强区域市场、滚动发展、打造利基市场。因此,企业会强化对深度营销精耕细作动作的过程考核,比较适合采用“楼梯式”而非“跳高式”薪酬模式,否则,对深度营销动作执行的管理难度会很大,因为现实的业绩压力太大了。

(五)薪酬体系要体现市场营销工作的全员性

深度营销模式不同于“跑马圈地”模式,业务人员一个人决定区域市场业绩好坏。总部要对业务员深度营销动作执行过程进行管理,对业务员提供广告宣传、促销、服务推广等方面具体的、紧密的业务支持。因此,一定要让总部职能人员的薪酬体系与公司业绩目标达成情况挂钩,尤其是和业绩增量挂钩,以此保证总部职能人员对一线工作的支持。

实施深度营销对总部职能人员的管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是熟悉业务的、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能胜任总部的管理岗位,没有总部强有力的管理指挥和支持,深度营销模式是很难贯彻和持续的。

二、薪酬体系模式设计

薪酬体系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业绩目标设定;二是薪酬结构设计。这里主要针对“楼梯式”薪酬模式。

(一)业绩目标设定

业绩目标的设定一般分为三级:基本目标、理想目标和挑战目标。

基本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是90%的目标都能达到。在基数比较小的情况下,基本目标的设定可以显著高于去年实际达成值;在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去年实际达成值或略低于去年实际达成值。

理想目标和挑战目标按照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来说,按照完成20%~30%的比例设定比较合理。目标太低了牵引性不够,因为,企业也不能给予比较高的收入;太高了牵引性也不够,因为业务人员没有信心做到。

总体来说,在基本目标、理想目标和挑战目标的设定上,可以大体上按照“1/20、1/4、1/2、1/5”设定:即1/20达不成基本目标,1/4能达成基本目标,1/2能达成理想目标,1/5能达成挑战目标。当然,在具体设定上,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调整。例如,财务状况比较好,让更多的业务人员能够完成挑战目标以产生较大影响的“财富效应”,可以提高达成挑战目标人员的比例。

合理、有效的目标设计数值背后是市场分析、客户分析、竞争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考虑产品能力、市场投入等因素。这里没有具体的工作和一定要遵守的规定,考验的就是企业高层的市场分析、内部分析及决策的能力。

(二)薪酬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薪酬结构基本模式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增量销售提成”。

基本工资对应基本目标。

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确定,一般来说,业绩目标低于基本目标60%~70%,绩效工资为零。这也容易理解,业绩都没及格,哪来的绩效。

采用增量销售提成方式能规避市场基本薄厚之分,以增量体现能力差异,否则,没有人愿意到销量基数比较小的市场,优秀人员就更不愿意去了,新市场很难有效开发和成长。另外,超过基本目标、理想目标、挑战目标增量提成的标准要不断提高,以刺激产生增量,并创造出“财富效应”。最好能使完成挑战目标的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在基本目标基础上实现翻番。

在基本目标对应的薪酬水平设定上,主要考虑公平性,我的意见是薪酬水平可以与行业内平均水平持平,当然也可以略低一些。具体情况太复杂,这里就不详述了。

三、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在上述的薪酬模式下,绩效考核就是针对绩效工资的考核。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主要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考核指标权重的设定以及考核指标标准的设定三个方面。

(一)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

深度营销绩效考核指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业绩类指标、动作类指标和管理类指标。

业绩类指标:主要是销售额(或数量)、品项结构、费用率、利润率(或利润额)等结果性指标。一般来说,销售额(或数量)必须有;品项结构考核主要针对重点主推产品或高利润产品的要求,可有可无,但是,最好有;费用率、利润率(或利润额)主要针对具有决策权的营销干部。对于没有定价权或价格浮动权的情况,利润指标可以不在业绩指标里体现出来,利润激励可以采用利润分成奖励方式。

动作类指标:对于一线业务人员来说,主要指的是终端网络建设、终端包装、示范户建设、搅动活动、技术推广会等;对于后台职能人员来说,主要指的是具体工作完成情况,例如,促销活动策划案完成、销售数据统计、渠道信息收集、终端建设档案管理、农化服务方案等,总之,采用具体事件法,确定动作类考核表。

说明:一线业务人员动作类指标设定主要考虑可执行性,绝不能脱离实际,要慎之又慎。例如,有的企业要求员工要将网络做到村里,而业务员连镇上都很少去,这样的要求就有点“大跃进”了。可以给业务员1个月的时间,先把镇上终端做好,也可以明确一个镇的终端数量目标(要以销量为基本导向,慎重确定终端网络数量建设目标),可以设立在镇上,也可以设立在村里。

管理类指标:主要指工作报表管理。包括市场动作记录报表、工作计划、工作行程汇报以及其他制度的遵守等。管理类指标可以放入绩效考核指标之中,也可以以制度奖罚形式管理。放入绩效考核指标之中可能感觉“隐形”些,也可以为动作类指标留出更多的权重分值。管理类指标不能陷入繁文缛节之中,使营销人员成为“表哥”、“表姐”,要与实际工作紧密挂钩,只要求汇报最重要的工作即可。

总之,动作类指标和管理类指标一定要顺应深度营销的推进节奏性、要兼顾营销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适应性、要符合总部营销干部业务水平提高的阶段性,否则,很难达到有效牵引工作持续改善的绩效考核目的。

(二)考核权重设定

对于一线销售人员、直线营销干部和职能管理或支持人员,绩效考核中业绩指标的比重要逐渐降低,动作类指标比重要逐渐提高,管理类指标权重要控制在10%以内,主要通过制度约束。

以我的经验和价值取向,一线销售人员业绩类指标权重要占60%~70%,直线营销干部业绩类指标权重要占50%~60%,后台职能人员业绩类指标权重最多只能占到40%,以体现后台职能人员有间接的业绩责任。在“楼梯式”薪酬模式下,一线销售人员业绩类指标权重可以只占60%。一定要超过50%,60%就比较合适,以体现他们有直接的业绩责任。

在业绩类指标之中,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销售额(或数量)是主要的指标,品项结构、利润、费用等指标要有,但不能太大而弱化了销售额(或数量)指标,可以以利润超额分成、费用节约奖励(主要为业务费用,而非市场费用)及主推品项加大提成等方式调节。

(三)考核指标标准的设定

考核指标标准设定就是要具体化、数量化,不能有歧义,这样才能称之为制度。数量化容易理解,例如,万元、吨、个、天、小时等。在数量化的情况下,可以以具体化管理代替数量化管理,即便如此,也要将具体化指标转换为数量化指标,以便落实考核分值。例如,满意度。可以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设定为10分、8分、6分、3分、0分。

上述是深度营销绩效和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可能有效实施深度营销还有其他有效的绩效和薪酬体系方式,读者也不必囿于本书内容。管理就要有成果导向,只要符合有效落实深度营销模式的措施,就都是对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