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崇礼卑,一览众山小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一句的文字也非常精练。“知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第一个是要体会我们的精神本来就是崇高的,可以从“知本崇”的角度上来理解,我们的精神本来就是从天道中来,本来就无所不包,与天道是不二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要看到,这个“知崇”也是使我们的智慧变得崇高起来的意思。这是从我们修学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的智慧本来是很崇高的,但是,人从出生到成长,先天之智受到了很多污染,被贪嗔痴爱,被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等等东西所左右,我们智慧的光明就没有办法透出来、发挥出来。“知崇”可以说是通过易道的修学,使我们的心性变得崇高起来,使我们智慧的光芒能够透射出来。

禅宗爱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就是“知崇”的感觉,就是我们的精神智慧要崇高到极致;深深海底行,就是“礼卑”,在具体的行为礼数、待人接物上要谦卑下来。

杜甫有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诗意就是“知崇”的境界。这首诗名叫《望岳》,恐怕是在杜甫所有诗当中精神境界最高远、气魄最宏大、力量最浑厚的代表作。我们一般都觉得杜甫是个苦吟诗人,印象中尽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三吏”、“三别”这些感觉很苦的诗。但是这首诗却体现出杜甫的精神境界非同一般,其中还可以体会易道阴阳变化的感觉。我们不妨全篇录下,供大家欣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一般指的是泰山,岱是山岳,宗指的是泰山是五岳的宗主。站在泰山上是如何一种感觉呢?“齐鲁青未了”,就可以看到齐鲁大地的春天一派生机勃勃、一片青油油的春色。大道造化了这个天地、造化泰山的神奇与峻秀。一晨一昏,一阴一阳,天地万物都在大道之中、在阴阳的变化之中不断轮转。杜甫用字的功夫很精到啊,一个“割”字,就把阴阳之道对天地万物的主宰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上感觉心胸极其开阔,层层云雾仿佛都是从自己胸中生出来的;决眦,眦就是我们的眼皮,山上的飞鸟就在我眨眼之间归去。最后就是点晴之句,登临泰山绝顶之巅,凡是进入眼帘的一切事物都不在话下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了世间的一切。

这首诗的境界的确非常超绝,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我们讲的“乾知大始”、“知崇效天”就是这种感觉。礼卑,就是我们实际的行履要善处其下,不仅要善处其下,还要甘处人下,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上。按照禅宗祖师的说法,就是东家做牛,西家做马。“知崇礼卑”有着非常深刻、非常超迈的内涵。如果是喜欢书法的朋友,不妨把这四个字写出来挂在客厅里面,这种感觉就不一样了,既含蓄又高远。现在一些附庸风雅的人搞书法,客厅里挂的尽是“腾飞”、“开拓”什么的,稍好一点就写一句“难得糊涂”之类,文化层次上就差远了。

“崇效天、卑法地”,是对知崇礼卑的具体解释。知崇礼卑,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基本准则确定下来。对内可以培养心中浩然之气、崇高之感;对外就是要脚踏实地,要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道德经》里面说“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就是知崇,同尘就是礼卑。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把《易经》、《道德经》以及禅宗语录结合起来参究,就会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这两句体现了乾卦之象和坤卦之象。崇效于天,我们的乾之良知,我们心中的智慧就能够得到彰显;礼卑如地,就能够使我们的坤之良能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