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最佳实践,就在一线
准确地讲,我是从2004年开始从事流程管理工作的,在企业做过多年的流程管理工作,然后一不小心写了一本至今仍是细分专业领域的畅销书——《跟我们做流程管理》,然后又陆续出版了《图说流程管理》《中国流程管理实践百问》等。
2010年,为了给更多企业提供价值服务,我选择了从甲方转型为乙方,开始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多年来为众多企业提供综合管理咨询服务,流程类咨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实,我大部分工作时间并非从事流程专业领域工作,因为企业要的是综合管理咨询项目,这对我很有帮助,让我得以跳出流程看流程,或者说让我更接近流程管理的本质。
通过这几年的流程实践,我愈发意识到:
1. 从流程到流程+,从流程专业到综合业务解决方案
流程价值网络就是企业业务运营系统,解决问题需要打组合拳,比如流程+组织、流程+授权、流程+IT、流程+绩效、流程+知识等,有时则需要多个要素进行组合。
流程只是运营管理中的一个工具和视角,本质上,企业或业务部门要的是解决问题,要的是业务综合解决方案,需要组织、流程、IT、绩效、资源等多个管理要素的组合设计和优化才行。流程管理就是业务管理,流程管理的对象是业务。
实际上,如果仅仅懂流程专业方法,是做不好流程工作的。
2. 最鲜活的流程最佳实践都在一线
因为职业的便利,我经常拜访处在流程实践一线的企业,有很多惊喜之处:
有一次去华润集团下面的医药公司拜访,他们在食堂中高层吃饭的地方旁边墙壁上做了一个“流程管理可视化看板”。
某房地产企业基于业务管理需要,开发了一套流程检查模板和管理方法,很有创新性,也很实用。
有一些企业拿他们内部的流程优化方案报告给我看,我发现了很多绝妙的方法、模板和案例,并为之惊叹。
……
看到这些,我深有感触,最有价值的流程的最佳实践都在一线。因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业务域、不同领导风格、不同员工能力结构、不同痛点问题及侧重点等,导致企业面临的流程问题及解决方法需要定制化,有一些流程解决方案的落地执行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
单靠少量的流程管理专家研究和局部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升流程管理的价值,必须充分挖掘各行各业人才的实践经验。
所以,2018年,我决定成立流程+研习社。
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联合更多流程管理实践者及商业伙伴,共同推动流程管理的价值应用。也启动了“众筹写书计划”,希望能联合更多“流程+行业+业务”的实践者,实现价值的持续产出。详细了解规则:加入流程+研习社公众号(ID:BPM321GO)→书与文章→众筹写书。
流程+研习社也会组织线下沙龙,因为我们相信面对面交流的价值,相信多行业多企业流程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2018年1月,北京流程+研习社线下沙龙(方正提供场地)
2018年3月深圳流程+研习社线下沙龙(青岛啤酒提供场地)
在我接触的众多企业流程团队中,我认为有一些卓越的团队值得学习。虽然这些企业流程管理工作所处的阶段不同,这些流程人的成长背景和能力也各有不同,但这些团队体现出了共同的特质:
(1)对工作有热情。
(2)行动力强。
(3)学习创新能力强。
经常有人问我:“金老师,我如何变得更加专业?”
何为真正的专业?就是能够解决你服务企业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流程工作产生价值就是专业,否则所谓的专业方法都是花瓶而已。
每一个流程人,首先是价值创造者,其次才是专业研究者,而且专业研究最后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价值创造。
共勉,共行,共享!
感谢
2017年年初,余雅丽女士关注到流程+研习社的公众号(ID:BPM321GO),加我为好友。我习惯性地打开她的朋友圈,快速了解了朋友,方便日后交流。
我发现,她朋友圈中有几幅亲子漫画,既懂流程,又会画漫画,还有爱心,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写作合作伙伴吗?
很快,我们就决定合作出版一本面向全员流程理念普及的书。因为她在厦门,我在东莞,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完全通过线上协作完成,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力量。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重新查看了一下我们的聊天记录,因为我们平时都忙于工作,所以绝大部分剧本和漫画讨论都在23点左右,过程点滴,辛苦又幸福。
有一个时刻值得纪念,2017年1月14日,第一张流程漫画《我们往往对部门及岗位KPI负责,而忽略了流程客户》发布。
2017年下半年,因为我去厦门某客车制造企业做流程培训,才有机会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与余雅丽女士线下见面。所以,我经常想,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就是另外一个更广阔的真实世界。
感谢我的管理咨询客户及众多企业流程实践者,是我们共同的实践和努力促成了这本书。
感谢我的联合作者余雅丽女士,1年多的协同创作,反复沟通和一起打磨剧本和漫画,特别是她还要同时照顾出生不久的孩子。我知道很多漫画都是她在孩子睡觉后抽时间完成的,辛苦了!
感谢博瑞森出版创始人张本心老师,以及编辑李俊丽老师,因为你们的努力,这本书才得以面世。
感谢我的家人,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得以静心写完本书。我平时都在企业现场做管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比较忙,每年仅有的几个节日,完整的大块时间基本上都被我投入到写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