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工作场景问题的因果链条”为线索的课程内容开发思路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提到,企业组织的培训会有三种驱动(即战略驱动、业务驱动和员工能力驱动)。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驱动,都必定来源于具体的某个(些)工作场景,并且在此场景中出现了真正的问题,才有可能产生通过培训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继而借助“建构因果链条”的思路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为此,以“工作场景问题的因果链条”为线索,自然也就必须成为培训课程设计的思路。

笼统来说,能够借助培训解决的问题,一般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认知的。也就是指因为缺失某些知识(包括概念、定义、观点、原理以及经验等)而无法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技能的。指的是因为不具备某种技能(包括思路、方法、操作步骤及经验等)成为障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形;三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积极的态度而引发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常常会出现彼此影响、相互交错的情形。比如,表面看是态度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员工不懂、不会造成了某些负面的心理状态;或者反过来,一些表面是技能缺失的问题,实际上可能由员工自身的职业状态引发的,如此等等。

那么,以“工作场景问题的因果链条”为线索的课程内容开发思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实践过程呢?

作者想通过还原其培训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来阐述。

某企业最先只是笼统地提出,要组织一次“企业培训师技能提升”的培训需求。如果仅仅基于这一信息,培训师就匆忙依照“技能提升”的方向去设计该次培训的课程,很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可能设计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课程。

所以,作为培训师需要针对“企业培训师技能提升”这一表面需求,通过问题追索的方式,了解背后更加详细的、真实的需求。

第一步是,需要向企业提出如下类似的问题,并寻求反馈:

——贵公司为什么计划组织这样一次培训?

——贵公司为什么将此次培训定位为“技能提升”?

——贵公司是否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学员对象?如果有的话,这些学员的培训实践经验如何?来自于哪些部门?目前的岗位职级是什么?主要承担企业内部的哪些类型的课程?

……

等这些问题有了确切反馈之后,培训师应该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入第二步的工作,同样借助询问的方式,尽可能对第二层级的问题能够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公司是否针对本次参训学员,曾经组织过关于培训师技能的培训课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如果本次参训学员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是否已经能够运用之前所学的相关方法或者技巧?是否娴熟?是否在运用某些技巧的时候出现过问题?问题的具体情形如何?当时是如何应对或者处理的?

——公司通过本次培训,希望参训学员在哪些具体的技能上有所提升?是侧重现场呈现(包括情绪管理、内容演绎、现场掌控、应急变通等)还是侧重课程设计与开发(包括需求调查与分析、课程架构、内容取舍、课件制作等)?

……

通过上述问题的追溯,培训师也许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了。

但是,还得进一步分析和判断的是,假如所谓的“技能提升”需求是合适的话,培训师最终还需要确认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有条件的话,我们会要求企业提供部分参训学员名单,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进一步询问以下类似问题:

——×××老师,你好!请问你是否自己独立设计开发过培训课程?具体的课程名称是什么?

——主要针对的学员对象是哪些部门或者层级的员工?课时多长?具体包含哪些模块的内容?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些内容?

——在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你使用过哪些工具或者查阅过哪些资料?你觉得最难、最无从下手的环节是什么?为什么?

——是否已经现场实施过×××课程?实践次数是多少?现场学员人数是多少?

——运用过哪些具体的培训方法和手段?学员现场反馈如何?

——现场学员是否出现过一些非常态行为(比如睡觉、窃窃私语等)?你采用过哪些方式去处理?处理效果如何?

——在你主讲的课程中,是否用到×××理论,这些理论到底因应学员的什么问题?你是如何演绎这些理论的?

……

这是第三层级的分析,目的是分析参训学员到底需要提升哪些具体的培训技能?这些需要提升的技能仅仅是技能本身吗?等等。

只有当培训师能够依据上述问题的反馈信息进行逐一梳理之后,才能够真正对“企业培训师技能提升”这一培训需求做出合适,并且相对准确的判断,然后,才能形成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开发思路。

所以,在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工作场景问题的因果链条”这一线索,是保证课程设计与开发后续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也有利于对一个课程的整体把握(如图4-1所示)。

图4-1以“工作场景问题的因果链条”为线索的课程设计思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