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看,“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大化无形,没有任何踪迹可寻。人人都看不见、摸不着、寻不见,一点都没有感觉,但是,天下居然就治理得太太平平。一个领导者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了不得了,那就“之谓神”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社会治理真正达到“大顺大化”的时代有没有?基本上都谈不上。汉朝的“文景之治”,虽然用的是黄老之术,力图用“大顺大化”的方式治理国家。但是到了后期,从汉武帝好大喜功开始,局势也就变了。唐宋时期也是如此,虽然都有一时的太平盛世的感觉,却都不能够长治久安。何况,这中间太平盛世的质量到底有多高?说不清,还有待考证。儒家最理想的治国状态,实际上也只有上古三代。孔夫子自认为其学术传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儒家理想里,只有尧舜时代,才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大顺大化”的时代。
相传在尧帝的时候,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什么大事也不发生,连自然灾害也没有。估计他在王宫里终日闲坐,除了出来春游秋赏之外,好像也没有大事可做。这就叫做“垂衣裳而天下治”。有一次,尧帝就带着一帮大臣,到天下巡游一番。走到山西一个叫康庄的地方,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在大路上玩“击壤”的游戏,就是先摆一块方点的石头在地上,然后拿另外一块石头去打,打到了就跳过去,跳过去再摆好,再打再跳。这个老太爷没事就这么一步步地玩击壤。我们现在看得到这种场景吗?一个老太爷在大街上玩起这个游戏,周围还有好多群众围观,在那里帮他加油。这个时候,尧帝身边的大臣就不失时机地出来赞叹说:哎呀!天子啊!你看你把国家治理得多好啊!百姓安居乐业都到这种程度了啊!连老头子都当街耍起游戏来了啊!结果呢?这番话被这个老头子听到了,他随口就唱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歌谣: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就是说,我每天太阳升起来就去劳作,太阳下山就休息睡觉,自己挖井饮水,自己耕田吃饭,我一切都靠自己,全都是自食其力,跟你尧帝治理有啥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嘛!
我们在座有喜欢文学的人、喜欢诗歌的人,都应该背诵这句诗。因为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是中国有史以来记录下的第一首诗,叫做《击壤歌》。这个老头因为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所以,这首诗的作者叫“壤父”,意思是玩击壤的那个老头子。后来有句成语叫康庄大道,也是从这里来的。
尧帝一听这老头子的歌谣,太好啦!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啊!很高兴。如果是我们现在一般的领导人,跑到乡村里去视察工作,有人这么不理睬他、还唱歌顶他、讽刺他,估计马上就会暴跳如雷。但是尧帝就是尧帝,他很了不起,一听到这里,马上就过去对老头子说:哎呀!你老人家是真正得了道的人啊!你说的就是道法自然的道理嘛,我要拜你为师!
尧帝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大顺大化”的太平盛世,的确是有道理的。人家上古圣王就有这样的气魄与胸怀,而后世那些帝王,即使是有点成就的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其“风骚”就逊得不是一点两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