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看快消品行业,发达区域如广东大部分地区、浙江大部分地区、苏南地区农村多为商超业态,一个公司的产品无论多么有特点、有卖点也是没有用的,好产品太多了,你的产品再好,要进入商超销售——“要从此路过,请留下买路钱”。要进入超市,就必须接受商超的游戏规则,SKU条码进店费、堆头费、管理费等众多收费。一句话,城市里都是商超业态,发达农村也是商超业态了,快消品终端销售的门槛非常高。试想一家小公司的产品很好,没有实力、没钱,商超会接受吗?能让该产品进店销售吗?绝无可能。
快消品因为有实力的企业率先给商超费用,把进入终端的门槛抬高了,让有好产品而无实力、无资金的中小公司根本无法进入,进都不敢进,因为没钱可进。可以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不是比产品,而是比钱。
时至今日,中国农资产品销售几十年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还处于比产品阶段。农资第一、第二方阵的企业认为要实现行业引领,更多还是在产品与技术上进行创新与差异化,摆出一副“我的产品比你更多、系列比你更全、效果比你更好、产品比你更新、公司比你更多、销售网络数量比你更多、销售队伍数量比你更多”的架势,但比的结果是化肥厂家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短短几年时间,仅中国特种肥企业就出现1000多家,多么不可思议。
中国种植面积巨大,种植结构千差万别,粮食与经济作物品种十分丰富,如果这样比,中小企业怎么都能找到市场与需求,也就有了机会,所以,能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很少看到农资厂家倒闭与关门的原因。看看2016年上半年,第一、第二方阵的化肥企业、农药企业销量不增反降,说明“大鱼”还没有形成吃“小鱼”的能力。金正大全国11个基地、史丹利10个基地,品牌有很多,诺普信公司多的近20个品牌,广西田园的公司也不少,但是大家在行业里的占有率有几个点?甚至5%都不到,“老大不大”。不是这些企业不努力,而是竞争方式不对,不能引领行业,不能洗牌,根本原因就是陷入与中小企业“比产品”的错误竞争中。要快速实现中国农资行业洗牌,这些大企业本身都是上市公司,资本实力雄厚,再加上利润多,应该与中小企业“比钱”,就是要提高终端进入门槛,让能生产好产品的中小公司无地方卖产品,不是产品说话,而是钱说话;让有好产品的中小公司求着被收购,找人托关系“请给个好价钱收购”。
农药企业2000余家、化肥企业3000余家,中国农资行业厂家之多,不是因为这些中小厂家厉害,而是大厂家、大品牌还没有找到如何通过渠道模式与销售方式创新,没有找到使区域性品牌“死无葬身之地”的有效竞争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