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的系统,好处是控制力强,下属听话,好使唤;坏处是组织的运行依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或影响力,员工忠于上司多过忠于公司,由此会滋生诸多负面的影响。
在传统的组织里,员工在公司内部的职级调整、职位晋升、轮岗调动、绩效评估、加薪等都取决于他的顶头上司,上司可谓是“一言定生死”。在这种权力体系下,员工只会对他的上级负责,毕竟县官不如现管,这是人性,是利益使然。基层员工对班组长负责,班组长对主管、经理负责,经理对总监负责,总监对总经理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层层向上负责导致组织的层级森严,容易产生官僚风气。这种组织运作模式,本质上是“人治”而非“法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形下,大家对上级惟命是从,“眼睛盯着领导,屁股对着客户”的现象常态化,权力寻租与腐败的滋生也在所难免。
在高度集权的组织系统内部,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也变得困难起来,一方面是部分专业岗位有天然的知识、经验、技能等门槛;另一方是有情感的因素在里面,对上级负责习惯了,离开原有体系在大部分人眼里就变成了“背叛”,这对以“人情”为维系纽带的生活环境来说还是有蛮大的挑战,虽然大家的观念在转变,变得更加开放与宽容,但这些障碍并未根除,也无法根除。而这种跨部门轮岗困难反过来又让员工更加依赖于原有的组织层级,直线晋升成为唯一的通道,上级主管牢牢控制住权力,办公室政治盛行,权力集中得到了加强。高度集权的组织运作模式,使得组织容易变得僵化,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在VUCA时代,这种僵化导致的反应迟钝很多时候是致命的,尤其是对高科技、快消品、电商等快速变化的行业。
高度集权的组织还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管被困在琐碎的事情中,无法抽身思考更重要的战略发展、投资等重大事项。通常上,一个公司的日常工作可以分为例行工作和例外工作两类。如下图所示:
图1.3 例行工作与例外工作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员工负责例行工作的处理,高层管理者负责例外工作的处理,例行工作与例外工作的比例应该在8:2或9:1,甚至更高;高层管理者的另外一个职责是不断将例外工作例行化。但在高度集权的组织中,由于组织的惯性,往往是大事小事都要领导批准,一张审批单十几个领导签字的现象也不少见,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是一种煎熬,大部分时间在跑腿或等待;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去管,眉毛胡子一把抓,但不设置这些好像又无法体现公司高层的价值。所以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员工可以例行处理的工作很少,所有的工作都积压着等高层管理者决策,高层管理者成为瓶颈。最后的结果是高层管理者在做中基层管理者的事情,中基层管理者插手普通员工的工作,普通员工开始思考公司战略,为公司的发展前途担忧。看似咄咄怪事,现实中却又见怪不怪。
在这种组织运作模式下,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凡事都得去找领导解决,对他们来说体验不好,对公司内部来说,加剧了分工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