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篇第一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计篇结构】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十三篇的总纲。

对于“计”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

《说文》:“计,会也,算也。”可见,“计”有计算、筹算之意,“计篇”讲“五事七计”、“作战篇”讲“军备预算”这些都是计算。

曹操注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可见,“计”还有计划之意。

“计篇”文中讲:“兵者,诡道也。”显然,“计”有计谋、谋略之意。

由此可见,仅仅从单一方面来理解“计”,都过于片面,要从“计算”、“计谋”、“计划”三个层面综合理解“计”才符合《孙子兵法》原义。

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于境。”

赵本学说:“始计者,谓与师起势之初,先当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取胜于庙,而后取胜于野;取胜于心,然后取胜于兵。计之不熟,而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者,则未战而先败矣。”

这都体现了对“计”的全面理解。先认清环境、清楚自己的实力和能力,然后制定计划,再制定“计谋”以胜敌,计篇涵盖了关于“计”的三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计篇”主要讲战略决策的问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经”,一部分为“权”。

经者,常也。即讲常法,用《孙子兵法》的语言表达就是“以正合,以奇胜”的“正兵”部分。

权者,变也。即讲变法,如何因人、因敌、因厉害、因己而变,也就是《孙子兵法》思想中的“奇兵”部分。

战略决策之常法分四部分:

这四部分阐述要点:

第一段“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方面讲战争对一个国家很重要,关系到生死存亡,要慎重;另一方面讲要考察所处环境(地)和所拥有的能力(道)两个方面。

第二段“故经之以五……不知者不胜”,从五个方面17个细节上考察一个组织所处的环境和能力。

第三段“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吾以此知胜负矣”,从七个方面去比较敌我双方的五个方面17个要素之间的差异,“七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实力,即“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天地孰得?”另一个层次讲谋略、能力,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

第四段“将听吾计……以佐其外”讲选将用势,一方面选将,听我的方案,愿意去执行,就留下;不听就离开,这是选将用吏之标准,也涉及到动员能力;另一方面用势,通过“五事七计”来识势,然后因利而制权,以掌握战场主动权。

战略决策之“变法”部分也分四部分:

第一段“兵者,诡道也”,讲用势的根本是诡道。

第二段“故能而示之不能……亲而离之”讲十二诡道之法,前四个是“示形”之法,隐藏真实目的,示假形,误导敌人,使其误判;后八个诡道之法是“动敌”用各种方法调动敌人。

第三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讲诡道之根本,即让对手意想不到,出乎对手的意料,用唐朝大将李靖的话说,就是一定要给敌人创造一个“惊喜”。

第四段“夫未战而庙算者胜……胜负见矣”,讲庙算的决策模式特点,即知胜之道。不是线性排列出谁的优势多,谁的胜算就大,而是谁有能力将其优点、强项发挥成优势,构建其势能。

【计篇章句详解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