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被并购在中国已经被误读了很多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被并购实属无奈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
被并购的企业大多不是出于自愿,一般是在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才会让其他企业并购。
现实情况中,绝大多数经营不善的企业在即将“停摆”或已经“停摆”的情形下才会采取让其他企业并购的方式。为什么这类企业非得等到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为何不提前行动,争取早日被其他企业并购?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①企业缺少对危机的预见能力,总是处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很多企业在危机到来之际,会出现“报喜不报忧”的团队作风,导致企业管理者错误估计形势。
由于长期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咨询服务,所以我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预见到企业即将面临的危机。我总是直接告诉企业掌舵人未来会发生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而我得到的答复常常是企业没有出现问题。
②企业掌舵人的心态问题,企业掌舵人在创业的过程中历尽艰辛,觉得企业比自己的命更重要,不到最后一步,他们不会让其他企业并购自己的企业。
企业掌舵人抱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心态,撑一天算一天,这是自我封闭的心态,不是开放的心态。在自我封闭的心态下,“企业只要不倒,就是我的。”企业掌舵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置企业的生死于不顾。
优秀的企业家有着博大的情怀,他们的宗旨是为用户服务,回馈社会。被并购企业的掌舵人往往思想过于狭隘,很容易让企业陷入绝境。
我们不反对企业家谈情怀,但是我们更愿意和企业家谈胸怀,这就要求企业家在企业生死存亡之际果断抉择,少一些感性的情怀,多一些理性的胸怀。
在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曾经亲眼见到很多企业家在情怀与胸怀之间进行抉择。
一家有着近30年发展历程的方便面企业,其创业团队不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对自己的企业饱含感情,觉得为之奋斗几十年的企业不会倒闭,这种封闭的思维让企业的掌舵人看不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看不见餐饮外卖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冲击,看不见企业面临的危机。
另外一家有着35年历史的老牌啤酒企业一度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四,辉煌一时。面对啤酒行业的品牌、资本之争,这家老牌啤酒企业掌舵人总是留恋过去的辉煌,不愿意放弃规模经营战略,重构价值型企业。这种“情怀”不仅让企业的掌舵人看不见行业发展趋势,也看不见自身的劣势,陷入“抱残守缺”的经营思维,最后只能祭出和企业共存亡的大旗。
(2)被并购是因为经营失败。
在常规思维中,被并购是因为企业经营失败。这种思维正如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嫁姑娘和娶媳妇。过去,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人总是很伤心,而婆家人则欢天喜地。
与此相似,中国企业的掌舵人对于企业被并购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嫁姑娘”的层面。事实上,这种思维导致很多企业的经营以失败告终。
其实,企业被并购只是一种正常的经营行为,而且是一种高级别的战略经营行为。
面对未来,企业掌舵人应该谨记一点:被并购是一出“喜剧”,而不是“悲剧”。
与并购一样,被并购也是企业战略扩张的表现,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人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样的误区:被并购是企业经营失败的表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过去很多企业的经营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或者是企业被迫“停摆”之后才被其他企业并购。为此,我们进行专项研究,发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企业被并购案例是企业主动进行的战略选择,甚至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金融、资本政策不断调整,很多企业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遭遇“急刹车”,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而面临“停摆”。
我们认为企业主动让其他企业并购,这是企业借助外力实现转型重构的战略行为,借助外力实现系统重构,让企业重生,这是企业经营者的使命。相比于那些遭遇困境,难以自拔的企业,这些企业主动选择被其他企业并购是一种积极的经营战略,也是一种正确的经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