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测评手段七: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评价中心常用的一种测评方式,是一种主要用以测评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情境模拟活动。这种活动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测评目的精心设计一系列尖锐的人际矛盾与人际冲突的“剧情”,要求测评对象根据任务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扮演“剧情”中相应的角色,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完成特定的“角色任务”。评委通过观察测评对象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测评其能力素质。

在角色扮演中,评委对测评对象的行为表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角色适应性。看测评对象是否能迅速地判断形势并进入角色情境,按照角色规范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行为。

第二,角色扮演的表现。包括测评对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人际交往技巧、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第三,其他。包括测评对象在扮演指定的角色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决策、问题解决、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能力。

按表演形式划分,即兴式角色扮演和固定角色扮演是比较常用并适于测评的两种方式。即兴式角色扮演,即事先不编制“剧情”,只给测评对象一个基本要求,角色的扮演由现场气氛即兴决定。即兴式扮演能够真实地表现测评对象的内在特质,但也正因为是即兴表演,其所表现的特质不一定是所希望测评的能力素质,不可控因素较多;固定角色扮演是根据活动的目标和要求,设置固定的“剧情”和“角色”,让测评对象扮演该角色。固定的角色和事先设计的“剧情”可以确保测评对象表现出的特质是希望测评的能力素质,可控性较高,因此这种固定角色扮演称为人才招聘、选拔中最常见的一种角色扮演方式。

按有无助手,角色扮演可以划分为有助手参与和无助手参与两种。有助手参与的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扮演中有一个以上的助手在情境中承担一定的角色任务,并参与整个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求助手根据测评要求,扮演测评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客户或合作伙伴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剧本”对测评对象进行相关提问、刁难、设置一系列困难等,适当引导和激发测评对象的行为。这就要求在测评前安排好助手,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熟悉整个角色扮演的内涵、真正目的、“剧情”设计原因、所希望测评的能力素质,并了解扮演过程中的控制技巧等。助手这一角色可以由副评委或有扮演经验的人员担当。在有助手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对助手的培训、练习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但也大大增加了对扮演过程和测评能力素质的可控性,因此有助手的角色扮演也是广泛应用的一种角色扮演方式。

无助手参与的角色扮演是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没有任何助手的参与,可以是单个测评对象扮演某个角色,也可以是几个测评对象分别扮演“剧情”中的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测评对象的表现除了完成角色任务外,也受其他测评对象表现的影响。从测评的角度来讲,可控性不强,同时无助手参与的角色扮演对评分、评委的要求更高。

按情境的任务内容,角色扮演可以划分为关系协调型、动手操作型和问题解决型三种。关系协调型的角色扮演要求测评对象以某一特定的身份去协调组织内外部的关系。动手操作型的角色扮演会提供测评对象一定的操作仪器或材料,要求测评对象具体操作某一仪器或活动。问题解决型的角色扮演就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让测评对象以一定的身份来处理和解决。

其中,关系协调型和问题解决型的角色扮演能够考察测评对象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应变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因此是人才招聘和选拔中常见的角色扮演类型。而动手操作型角色扮演由于是考察测评对象的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因此在人才测评中并不常用。

我们在中篇建模篇中的敏捷建模部分,建模流程里有一个环节是“IDP五步法现场演练”,用到的就是角色扮演的形式。

角色扮演的特点:逼真性强、效度高、对互动类指标能够进行很好的考察,但开发及测评成本较高;考察因素主要有说服影响、人际沟通、团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