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让客户省心

一项是可制作性评审,一项是定期学习讨论,这两项服务给客户带来了增值,也牢牢抓住了客户的心。

拿我自己的企业来说,这个行业目前主要处在通信产品的制造行业,我做的产品跟中兴、华为一样,生产光纤设备,只是市场没有人家那么大,人家已经把大市场占完了,而我们就占一些边边角角的市场。我们的设备都是从韩国三星进口的,三星算是这个行业里档次低一点的,好一点的是德国的。我们的客户也是类似于中国移动、联通这样的运营服务商,只不过规模没有中国移动、联通这么大。

对于我们的客户,最基本的就是保证三条——质量、交期、服务,即一流的质量,迅捷的交付和优质的服务。质量和交期都很好理解,这里我讲讲在服务上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例子。

当客户提出设计需求的时候,我们不是拿着设计需求就生产,而是安排技术部门到客户那里,对客户的设计的可制造性做一个评审。因为客户设计出来的东西来不一定具备可制造性,所以我们用自己设计的一套可制造性评审体系进行评审,这套体系已申请专利。

我们的评审包括四项主要内容:第一项是可制造性设计评审;第二项是物料选型及认证;第三项是加工和维护;第四项是实效分析。根据这个评审体系,我们对客户的设计需求按流程进行梳理。这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客户产品的一致率,降低了返修率,所以客户离不开我们。

    有的客户可能会想,“我设计出来的东西凭什么你来评审?”跟客户沟通这一点确实不太容易,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小团队负责和客户耐心沟通。比如,我们的团队会建议客户,“您产品设计图上的这条线能不能向里挪一挪,这样计算机主板就可以节约出一厘米,也就能给您省出一大笔钱来。”这样就不用等做出一千个机顶盒后才发现设计上有问题,然后靠工艺去弥补。我们不是简单地按设计制造产品,还要深入客户的研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让客户的产品一致率高,降低返修率。

除此之外,我们会组织一些行业的专家和学者定期开交流讨论会。我们邀请专家,并安排好场地,然后把我们的客户邀请来。一方面交流我们在可制造性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比如用料为什么不对,设计为什么不合理等;另一方面,针对大家设计中关心的问题,比如IC,请IC专家进行定期解决。我们基本是一个季度一课,客户听到的都是设计当中的问题,会场上互动非常好。有研发,有采购,也有部门经理,把问题讨论和分析清楚,当然我们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客户改,我们也改。在这样的客户互动中,我们产品质量无形中比同行的产品质量多,而且员工的工作效率很高。

一项是可制作性评审,一项是定期学习讨论,这两项服务给客户带来增值,也牢牢抓住了客户的心。我们从来不做广告,但是跟我们合作最长的客户从1997年开始一直合作至今。这位客户是做软件的,我们负责制造。客户只要给我一张机顶盒的设计图纸就行,甚至只是电路图就行,剩下所有事都交给我们,包括机顶盒的售后服务。

我们还聘请了一家第三方机构,一家财务公司兼做客户回访,每个季度对我们的客户走访一遍。走访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都设计好,主要针对我们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这家公司将获得的客户反馈整理成文字报告,然后作为我们内部整改的依据。因为是第三方公司,不是我们的员工,跟我们内部所有人都没有关系,所以客户心态上比较放松,没什么太多顾忌,什么问题都说,能够比较真实地反馈情况。

这样的回访,也包括我们的供应商。他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我们也会迅速整改。比如有一次在回访中发现,河北有一家供应商把一批货发给了我们,按约定,应该三天内付款,但我们到第四天才付。虽然只是晚了一天,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属于不讲信誉,违反合同,所以严肃批评了我们的业务员,真诚地向人家道歉,取得对方的谅解。

��2���eB ��@ ��险,渡过难关。

要改�C���eB ��@ ��。

这一次是第二次搬家,我们在昌平马连店的一个村里租了房子,又签了三年的合同。我心想这下没问题了,于是投入十几万元,对厂房进行了装修。地面、墙面、屋顶都做好了,水、电、暖都通过来了。为了早日恢复生产,所有的工人都夜以继日地搬运和安装设备。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可以开工了,全厂上下都非常高兴。

而这时,政府拆迁办在我们租的房子大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说我们租的这个院子已经列入了拆迁范围,限我们于某月某日之前,将物资设备全部搬出。我们傻眼了,赶紧找房东,可他躲着不见,电话也不接。后来听说,他早已获知了拆迁的消息,而且拿到了巨额的补偿款。

我们生气了,既然知道房子要拆迁,为什么还要出租?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我们找拆迁办,人家说这是我们的个人纠纷。我们给政府写信,也没有回音。那一段时间,我感到非常无助和无奈,甚至几次望天兴叹,办企业,为什么就这么难?后来,我们终于堵住了房东。生气的话,说了一千遍一万遍,但到最后,该搬还得搬。看我们损失太大,找的又急,房东勉勉强强给了我们5万元钱算作补偿。

第三次我们就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在天通苑以北、回龙观以东。虽然位置比较偏僻,但厂房比较宽敞,交通也非常方便。从2002年搬在这里,至今已经13年。

几次搬家,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是经济的损失,直接的损失达几十万元,间接的损失达上百万元。二是人员的损失。每搬一次家,都会流失一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次次地搬家,一次次地停产,一次次地放假,必然要影响员工的个人收入。可谁都要养家糊口,怎能在你这里干等?所以每一次搬家,我的心都像刀割一样疼。

现在回过头去再看那段经历,我突然发现,千变万变,一搬再搬,我不还是我吗?工厂还在,工人还在,产品还在,客户还在。只要宗旨不变,目标不变,追求不变,信心不变,就会越变越大,越变越好。

无论什么事物,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但其本质或规律不会变。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就会多一份自信和坦然。在没有变化时,做好变化的准备。在变化来临时,或者以不变应万变,或者以万变应万变,这样就可以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战胜风险,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