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这一章,讲的就是一个“位”字。大家注意,我曾经多次提到,在传统文化的经典里面,凡是提到这个“位”时,都千万要小心留意。整部《易经》说白了,就是讲一个“位”字。本光法师在传授方山易时,总结有“正命四偈”:其一是“正位凝命”,其二是“正位知命”,其三是“正位舍命”,其四是“命根浊乱,凝知舍难”。在这四偈之中,前三偈都明确提出了“正位”;而第四偈所谓“凝知舍难”,也是指一个人在命运混乱、不知其位的时候,要凝聚正知,从浊乱的命运中找到自己的“正位”。
我们来看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什么叫“素其位”?大家要记住,《中庸》这里的“素其位”,就是《易经》里面讲的“正位”。
“素”在这里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当下、现在;其二是指干净、没有杂质;其三是指平素、平常、一贯如此的意思。“君子素其位而行”,就是说一个大人君子,他的行为处事,要知位、守位、不失位、不越位。总之,是要牢牢守住当下的位置,在什么位置上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就像在足球场上,每个球员都要守住自己的位置,前锋有前锋的位置,后卫有后卫的职责,守门员有守门员的位置,不能上场哨音一响,十一名队员一窝蜂全冲到对方的门前去,这样的球队一定会吃大亏。我记得有一年的世界杯,哥伦比亚队有一个外号叫“疯子”的守门员,特别喜欢出风头,经常会弃门而出,跑到对方禁区跟前去参与进攻,偶尔还会进一个球。但是,久走夜路必碰到鬼,这位守门员有一次冲出助攻之后,对方一个快速反击,他回撤不及,结果让人家吊射了一个空门,把整个球队淘汰出局了。
不知位守位的人,有时候运气来了,偶尔也会出其不意地获得一点小成功。但是,不知位守位,必然就会失位、越位,而一旦失位、越位了,就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所以,我们在立身处事时,对此要特别引以为戒。
汉宣帝时的名相丙吉,有一次带了随从出游,正巧在大街上碰到两拨人打群架,有的人手被打断了、脑袋被打破了,甚至有人肠子都被打出来了。丙吉只是对这些人瞥了一眼,便催促随从赶快往前走,不要停留。走到郊外的时候,丙吉远远望见一个农民赶着一头牛过来,便赶紧叫手下停车,自己亲自下去察看这头牛的身体状况。他的随从们见了很纳闷,丙相这是怎么啦?那边斗殴生事,连人命都闹出来了他不管,这会儿却去关心一头牛。看到手下人有疑问,丙吉就解释说,打架斗殴这些事情,自然有长安令、京兆尹这些地方官或者京城警备司令来管,不在我这个宰相的职责范围内。至于去过问这头牛,是因为现在还是春天,也并不太热,而这头牛却走得气喘吁吁、吐舌冒汗,恐怕是天时不正,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农业收成,这可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啊!粮食安全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的大事,做宰相的焉能不管!
我们看,丙吉之所以成为名相,就是因为他知位、守位。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国家总理连长安街上的打架斗殴都要亲自去管,那么,他又哪里有精力去抓那些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大事呢?什么叫“不愿乎其外”?就是能守好当下的位置,不作胡思乱想,不去异想天开,不抱有那种超出自己职责和能力范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