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没有想清楚怎么干

一些餐饮企业感受到了危机,认识到了不变就是等死。但人云亦云,匆匆忙忙开启了转型变革之路,病急乱吃药,没有谨慎地思考如何变革。要么抄袭、模仿别人的菜品,要么重新装修和包装,要么搞促销推广,根本没想清楚自己最终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干,也缺乏出谋划策的人才。

首先,没有对自己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和梳理,不清楚自己与周边竞争对手相比,优劣势在哪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更要命的是没有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特别是对于新生代消费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变化,不清楚自己应该主要吸引哪些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菜品组合和服务方式,宣传什么样的品牌主张和价值诉求,需要什么风格和档次的店面装饰,做什么样的促销推广活动,如何与这些消费者沟通互动黏住消费者。也就是餐厅的目标市场定位、品牌诉求和价值主张、菜品特色与组合、环境氛围、服务方式、营销策略、顾客关系管理等无从谈起、无处下手。有的餐饮企业就算急急忙忙制定了一套所谓的变革措施,往往也是方向不明、定位错位、策略缺失。更有甚者,看别人生意红火,照猫画虎一番,急急忙忙把店开起来,想着先捞一把快钱,等有钱了再想后续怎么干,走一步看一步,玩不下去了就转手跑路。总之,这些餐厅的老板没想清楚怎么干、怎么做营销。下面这个案例说明金钱豹这样的知名企业都没想清楚怎么干,传统餐饮企业的转型之路就可想而知了。

金钱豹自助餐倒闭:换汤不换药的转型

2003年,拥有“最贵自助餐”之称的金钱豹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作为国内复合式自助餐厅模式的开创者,金钱豹曾一度发展得顺风顺水。但从2016年年底至今,金钱豹26家门店全部停业。原因在于随着消费升级的出现、“新餐饮”的崛起,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消费者对味道要求的提高,对餐饮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成不变的金钱豹也意识到,只有“转型”才是维持高流量的保障。可是,金钱豹的前后两次转型不是回归菜品、服务本身,而是靠注资、铺市场,最终关门倒闭。

3.不能坚持创新,或浅尝辄止

近几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等现象充斥着各行各业,无行业不创新,仿佛不谈创新就不好意思与别人谈企业经营和发展,无法彰显企业的实力与能力。这股创新热潮初衷固然是好的,众多传统行业与企业以期借助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经营质量。餐饮企业大军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创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演绎着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然而,曲终人散,多是昙花一现,看似异常热闹的餐饮创新多以失败收场。

林林总总梳理下来,可以明显看出餐饮业的创新走入了误区,产生很多激进、投机、偏颇,甚至错误的思想和做法。

一是有些创新急功近利,只追求一时利益,对市场需求及趋势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市场与竞争发生变化时就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

二是有些创新只是打着各种噱头疯狂炒作、博取眼球,其菜品和体验无法征服顾客,消费只有一没有二,热浪退去,被消费者无情抛弃。

三是有些所谓的创新就是跟风、模仿,简单地把拿来主义当作创新,往往东施效颦。

四是有些我们认为方向正确、符合需求变化的创新,由于过程中一时出现波折和困难被中途叫停,浅尝辄止,未能坚持,令人惋惜不已。

创新是机会,必然伴随着高成本、高风险,多数企业往往缺乏战略性思维和定力,没有打持久战的魄力和系统应对机制,一遇阻力和挫折,就瞻前顾后、摇摆不定,要么不敢持续投入,要么不能容忍失败,最终不了了之,往往倒在了黎明前。总的来说,很多餐饮企业的创新是盲目的,一时头脑发热,缺乏对自身资源能力、市场需求趋势、竞争环境变化要素等系统考量,加之缺乏创新平台和容错机制,必然导致创新方向、创新策略方法不对路子,夭折、失败是这些创新的结局。

走下神坛的互联网餐饮

“互联网餐饮鼻祖”——雕爷牛腩,通过互联网营销,天价配方、明星造势、资源嫁接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运作,曾经风靡一时,一度让传统餐饮企业感到危机,但当前期营销热度退散,难逃难吃、价格贵的诟病。曾经不接受预订的餐厅,现在上桌率不满三分之一,部分店铺已暂停营业。曾经创造营销神话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黄太吉,打着最美煎饼老板娘、开跑车送煎饼等营销噱头,一度成为餐饮界的网红,也逃不过煎饼难吃、价格贵的诟病,现阶段已经关闭半数门店,再不如当初的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