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线全域团队重构的四个原则

1.从渠道全域需求出发匹配团队

过去我们的口号是“品牌是基础,分销是关键,决胜在终端”,这是相对渠道固定的说法,但现在不行了,我们的口号要变为“渠道是基础,选品是关键,决胜在响应”。

为什么这么说?对一线城市经理来说,品牌离得太远了!消费者的确重要,但几乎碰不到。每天99%的时间都是与客户、与渠道相关。虽然新零售能直接连接到消费者,但是与新零售的接触,最终体现的形式仍然是渠道。对于一线城市经理,渠道依然是生意的基础。

选品是关键,现在涌现的新渠道,很多都是在卖爆品或新奇特品,也是因为他们能直连消费者,能够与消费者对话,基于渠道的场景,匹配目标消费者。此时,如何基于渠道的不同,对应布局不同的产品线是当务之急。

决胜在响应,以前是决胜在终端,但现在终端变了,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云终端。如果终端在微信里,怎么去决胜终端。因此,渠道一直变,关键是响应。新渠道的出现,能不能抢赛道比守赛道更迫切,比如社区团购赛道,你不抢别人抢了,没有话语权就没有主动权。

当前的快消新常态传导到每一个城市市场,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新旧渠道的强烈分化,渠道销量的重新分配和渠道形态的迭代创新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切都是渠道。

渠道在快速变化和重构中,一线城市经理不仅要关注渠道的变化,还要时刻响应渠道的需求,基于他们的需求,结合我们生意增长的目标,设计策略打法,匹配团队的能力。而非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根据拜访网点来构建分销、动销的能力。

2.培养明星人才,平庸没有增量

任何一个一线销售团队里都有5种类型的人:明星、小白兔、牛、野狗和狗。如图4-1所示。

图4-1 5种类型的人

第一类:业绩好价值观也好的被称为“明星”,这样的销售员工将得到尽可能多的晋升和回报。

第二类:没业绩但是态度好,也有一定价值观的被比喻为“小白兔”,这样的员工将会得到帮助。

第三类:没有业绩也没有价值观的被比喻为“狗”,这样的员工将被“杀掉”。

第四类:业绩好但没有价值观的被比喻为“野狗”,这样的员工很危险。

第五类:业绩一般价值观也一般的被称作“牛”,这样的员工占大多数,他们一般随大流,小白兔得势就跟着变成小白兔,明星得势了这些人就会学习明星,这是团队中的大多数。3

毋庸置疑,团队中的野狗和狗肯定是要淘汰的,“野狗”型下属往往业绩很好但喜欢拉帮结派,往往用不可持续的方式做短期的业绩。他们和“狗”一样是恶性肿瘤,不除容易扩散。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岁末年初,销售团队要有进有出。

小白兔,价值观很正,但就是不出业绩。这类人我们要逐步转变和适当汰换,保证团队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战斗力,同时保证团队的新陈代谢。

处在中间的“牛”,这些人永远是在观望,他会在团队中观察是明星员工得势,还是混日子混资历的小白兔得势。明星得势,就往明星上靠;跟小白兔近了,就会变成勤勤恳恳的低绩效员工。

作为一名城市经理,很多时候管理的都是本土本乡的人,甚至都会有亲戚或朋友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往往就很难做客观的淘汰和调整。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庸才太多。

面对全域新零售新形势,坦率地说,一线组织的人才梯队建设更加重要,因为要求更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必须跟上行业升级和迭代的速度和专业度。

现在的市场环境,必须要大力培养优秀人才梯队!只有明星人才才能引领增长和抢夺份额。因为当前的业绩增量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存量抢份额;第二,增量抢身位。

但这两个路径都是90分的思维才行。存量抢份额,为什么能抢到别人的份额?肯定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比如跟随品牌要抢领先品牌的份额,前者必须要做得比后者更好,但是如果你的团队普遍是60分的人或者70分的人,你根本抢不到份额,因为别人本身就已经做到了85分。

3.敢于重仓,播种期容忍低人效

敢于重仓,相信新渠道、新平台的增长确定性。千万别因为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现在体量不大,一个月可能几万元、十几万元就不重视。

新渠道的出现,对品牌商而言往往是播种期,要容忍低人效比。因为平台的效率乘以时间,它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很多人只想着收获,而不愿意播种,不播种不耕耘,哪有不劳而获的可能性。

要重仓新渠道,专项跟进,主动拥抱。虽然现在量小,但要看到平台未来发展的潜力。我们一直说抢赛道,如何抢赛道,当新渠道小的时候,第一时间进入才有可能实现抢赛道的可能性。一旦新渠道成熟,再想进入收获销量,它对应的投入和代价也是巨大的。

4.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不同定位

用每个阶段员工的长处,忽视不足,聚焦优点和特点。不是说老人就不好用,老人有老人的长处,中坚力量有中坚力量的用处,年轻小伙有年轻小伙的活力。

对应不同渠道和不同打法,要因渠道配置老中青三代,用好的前提用活,而用活的根本在于用准。

在新零售渠道上,要敢于用年轻人。新渠道对口的一般是创业公司或互联网公司,背后的沟通对接人也是90后。如果用老人,对接的平台窗口可能凌晨加班还在找品牌商交流,而此时“越夜越精神”的年轻人显然更能快速响应。

在传统商超和批发渠道,要用老人或者有经验的中坚,因为不仅仅需要情商,还需要有社交关系。传统渠道的客户要面子,会来套路。这时候,如果一个年轻人去沟通,很容易被“欺负”,但资深对资深,都有阅历和城府,都有深厚的行业和社会经验,做事就很容易顺利。

因此,老人不是一竿子打死,老人有老人的优势。存量抢份额,让他们去抢;经销商有困难,让他们去谈判;批发商捣乱,让他们去摆平。

新老要结合,不能让新人做老渠道,老人做新渠道,那会发生神经错乱。千万不要说因为老人以前做得特别好,城市经理就要自始至终重用他,他做什么事我都放心,现在社区团购等新渠道他做肯定没问题。

很有可能,他的“一世英名”都毁在了你对他的“盲目自信”上,最终两边渠道都丢了。而错配的年轻人在老渠道被客户欺负和打压,不到两个月就要离职……如果将两种类型的下属都配置在了正确的渠道,也许就是双赢。

这也是我们一线市场的实践总结。过去新入职的年轻人离职率很高,核心原因是他待不下去,天天跟经销商或二批商周旋,毫无成就感。

现在不一样了,跟新零售渠道合作,哪怕生意再小,但至少他会认为,我是在跟阿里巴巴合作、跟美团合作、跟京东合作,沟通的人也都是高学历的同龄人,多少还有一些创业的感觉,这种成就感往往是无法用薪资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