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意,不电商,电商的全民狂热,不亚于全民炒股。小本买卖的,必开淘宝店,干得大点的,在天猫开旗舰店,“双十一”、“双十二”血拼销售额,持续上演中。电商热潮,理性上是追寻物美价廉的一种选择。我们都知道,同样的衣服和小商品,在欧美购买兴许还便宜些。这就奇怪了,漂洋过海的物流成本,欧美不菲的分销成本,加起来为什么还比待在国内便宜呢?别的不说,单就天价的店面成本,就是拉高零售价格的祸首。电商,同样的产品,绕开昂贵的店面渠道,直接与消费者见面交易,价格讨欢喜,商家还能赚,是两全其美的大好事。
电商的价格便宜、沟通迅捷,再加上这几年物流配送行业的高速成长,电商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底,马云与王健林的一亿豪赌,就是电商企业与传统商业对电商态度的对决。好在,王健林主动撤去了赌注,马云所说的十年后电商份额超过50%,在人气上的胜算似乎高涨了不少。B2C行业的电商,势不可挡地增长着,B2B电商又如何呢?2008年,B2B电商规模突破2.8万亿元规模后,一路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2013年的预估规模为6.8万亿元,而工信部的预测更为乐观,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8万亿元,其中B2B电商,就占到15万亿元。
说起电商,B2C电商是全民关注,几乎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用户。而B2B电商,限于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专业机构之间,规模再大,社会影响力也是有限。B2C电商像是撩人的风,柔柔地吹拂在每个人身上,B2B电商则像远离陆地的海浪,波涛万丈可常人难得一见。B2B电商的兴起与壮大,降低了上游成本,做大了电商平台,锻造了专业化队伍,对B2C电商也是一个直接的刺激。一块肥沃的田地里,B2C电商是土壤表层,长个庄稼瓜果蔬菜的,没问题;而B2B电商则是土壤的淋溶层和母质层,能让大树根深叶茂。
中小企业最苦,没有规模、品牌弱小、资本短缺,传统的渠道销售,总是打不开局面。电商的曙光照来,总算有了一些期盼。据统计,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市场总营业收入规模达210.2亿元,增速为25.8%。有点纳闷,这个数字是不是弄错了。210.2亿元,与6.8万亿相比,九牛一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6.8万亿的水分太大,另一种可能是210.2亿元的数字太随意,或者中小企业的电商还只是萌芽状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国内B2B电商市场,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无数,单阿里巴巴一家就占据45%左右的市场份额,第二名环球资源市场份额为30%,而第三名慧聪更只有4.3%。市场份额差距过大,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电商的大众路,还没有走通。先发优势者,一骑绝尘,而追随者没有自己的独特商业模式。苦苦追赶,也许适合算术级的传统商业,但很难搭准电商的脉搏;二是电商对网络流量过于依赖,这与传统店商没有根本上的差别,空打着电商旗号,并不能让无创意的生意顿有起色。
B2B电商,也常为叫作工业品电商,必须跳出阿里巴巴、淘宝与天猫的局,回归到商业的本质,那就是模式创新。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为供应商找到销售新路径,为行业探索资源整合新办法,而不是一味做大平台,然后收取过路费。工业品电商的出路,非弯道超车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