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者的“盛世危机”

2005年,从营业收入看,腾讯虽然还不能算是一个大企业,但却在即时通讯市场成为了垄断性企业,垄断的程度达到了思科在网络路由器领域、英特尔在微处理器领域、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程度。不同的是,其他几个公司的垄断依靠的是技术,而腾讯依靠的是庞大的用户群和这个用户群更换QQ的机会成本。

垄断者冒犯消费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垄断者都不讲理,他们很容易把自己当作上帝。腾讯依靠垄断的威力四处出击、广泛尝试新业务,业务的快速拓展再加上年轻企业的管理滞后损害了腾讯的公关形象。

观察腾讯在几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腾讯明显缺乏公关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例如,腾讯曾经单方面改变“Q秀包月”条款,而仅在2个月之前,腾讯还在为每月10元的Q秀包月活动做宣传:“Q秀包月,让你玩转Q秀商城”、“不用付费,也能保存形象”、“每月超值配额大赠送”等等,变脸之快、做法之生硬令人难以接受。类似的朝令夕改的事情在腾讯公司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每当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腾讯都没有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这种形象上的损失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但类似事件在用户中引发的潜在的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大麻烦。

在业务方面,腾讯也犯了一些错误,最严重的就是广告。在QQ出道不久的时候,腾讯因为找不到赢利模式,所以尝试做一些网络广告。后来,随着腾讯客户流量的增加,腾讯的广告越来越多,但是在腾讯的收入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此时,腾讯应该明智地把广告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应该无节制地增加广告而影响用户使用QQ。但事实正好相反,腾讯QQ软件几次升级,用户功能没有什么改进,只是多了广告。无孔不入的广告已经大幅减弱了用户使用QQ时的满意度。这与腾讯在创业初期,致力于改善QQ界面使之更加友好、易用的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腾讯的业务本身也存在很多弱点。由于QQ的用户群越来越大,用户群结构复杂,在收入、文化和年龄方面涵盖的范围太大,所以,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也越来越明显。这迫使QQ不得不增加更多功能,在界面上兼顾不同用户的需要。这又使QQ的定位变得模糊,每一类用户都感到自己并不需要QQ的某些功能,而自己特别需要的功能QQ又不能及时满足。对于注重方便实用的用户来说,寻找一些性能更加优越的即时通讯工具似乎成了他们远离腾讯的理由,这使得某些具备特定功能的即时通讯工具变得更有市场,例如,MSN就在商业即时通讯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不同人群对客户端的差异性需求,已经成为困扰腾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腾讯试图推出多个客户端平台来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RTX、TM和QQ,但是还远远不够。

腾讯最大的软肋是安全隐患,QQ的安全隐患是腾讯被批评的焦点。在国内众多即时通讯工具中,针对QQ的木马种类和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产品,这也说明了QQ在安全问题上的确有诸多隐患,而腾讯一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QQ在国内仍然有着绝对优势的占有率,但并不表示可以高枕无忧。如果腾讯失去了即时通讯业务上的垄断性优势,腾讯的其他建立于QQ基础上的业务都将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