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创意源于荷兰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由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担任评委以及导师。几位明星导师之间、导师与学员之间的倾情互动,非常真实感人。那英的率真、庾澄庆的调侃、杨坤的32场演唱会叫卖,刘欢的真情流露,让台上充满了温情和真诚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说服这四位导师,《中国好声音》已经成功了一半。超级导师评委是这个音乐类真人秀大片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试想,这四位重量级音乐人物在屏幕上真情流露、全心投入,同时伴随着的现场音响效果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让观众追看节目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台前有顶级明星导师坐镇,与此遥相呼应的是节目幕后堪称梦幻的音乐制作团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监金少刚领衔,国内首屈一指的贝斯手、键盘师倾力加盟,他们将全程把关《中国好声音》现场音效,从而使这档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更加实至名归。
金少刚老师作为专业录音、音响工程师,1981年入行,1991年以来,曾先后为崔健、许巍、田震、那英、杨钰莹、谭咏麟、王菲、周杰伦等几代大陆、港台一线音乐人录制过专辑作品,在业界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金少刚老师此次出任《中国好声音》的音响总监,自然也随即吸引了一批国内最为顶尖且经验丰富的音乐制作人的支持:中国第一贝斯手、“零点乐队”的灵魂人物之一王笑冬担任乐队总监,而键盘师将由刘卓担任,自2007年起,刘卓便多次在国内演唱会的乐队中担任键盘手,并曾经与那英、孙楠、韩红等多位一线艺人在演唱会及唱片制作方面有过合作。
可见,《中国好声音》的现场音响配置,足以媲美一场顶级演唱会的音控水平。在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引入如此豪华的乐队伴奏阵容,这在国内音乐类电视节目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的首创之举。
从节目制作体制的变化上来看,《中国好声音》创立了一个中国电视制作合作模式的先河,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
中国到目前为止卫视的“制播分离”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所谓‘制播分离’阶段。本质就是‘劳务输出’,电视台人手紧张,把一部分工作交给电视台以外的人来做,但是总的控制权在电视台,有时还会下派导演负责。它只是把一些纯粹劳务,包括剪辑师、编导等基层工作请外人完成,但核心技术和节目内容都是电视台掌控的。
第二种模式是电视台负责审查、付费和播出,制作公司全职生产,是目前的主流。常见的是,由某制作公司负责创意、理念、制作,独立完成一档节目。制作公司先拿出一个样片,交由电视台的审片委员会审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电视台才首次参与其中。审片委员会由电视台领导、部门主任、相关节目制片人和导演组成,他们会预估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吸附力,再考虑是否购买。如果预估广告吸附力是1000万元,电视台通常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譬如600万元购买。为了提高利润空间,制作公司有意识地节约成本,节目的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而第三种,即《中国好声音》创立的历史性的制播分离,指的是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据公开媒体报道,灿星制作和浙江电视台之间有一道线的约定,低于这道线,灿星赔偿,高于这道线,二者分红。对于灿星而言,这有些类似“对赌协议”。
同时,导师们也不拿底薪,只等待业绩增长之后的高额分红。对于四位明星导师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的酬劳高达2000万的传言,浙江卫视和制作方灿星方面均予以否认。
导师是没有出场费的,没有按场次付酬劳,也没有打包一次性付酬劳。导师和制作方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开发合作,导师们将参与后期的开发分成。
如此一来,导师们的投入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广告价格自然不断攀升。另外,参赛选手们的前景更有保障,因为导师们的利益和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导师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培养他们,才能名利双收。后期的产业链开发不仅仅能为选手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
有了这样的收入分配方式,就很容易理解导师在场上的全身心地投入,为争抢优秀学员不惜使出浑身解数,这也成为节目中的一大亮点。